论坛首页 同龄圈 育儿你造吗 好好ci 流行时尚 女人心情 败家妈妈 孕期话题 准备怀孕 幸福母乳站 幼儿护理
查看:8k|回复:61

什么喂养你,我的孩子----申爸荐书贴

回帖 发帖
46#
发表于 10-20 14:48|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刘继卣呢,是土城刘家的直系继承人。起本人呢?绘制连环画的大师来的

申爸自己记得很清楚,小的时候,看过的连环画,小人书

小人书有很多啊,留有印象的,现在还能想的起来的,那都是留有深刻印象的,有哪些呢?有武松打虎、有渡江侦察记、有三打白骨精,有东郭先生,有三国演义....

前四本,都是刘继卣先生画的!

申爸那时候小啊,不留意作者是谁,只是记住了一些书

赶到一查刘继卣何许人也,申爸才发现,这个人竟然是申爸到现在还记得的绝大部分小人书的作者!

这样的事情,发生已经不止一次了

申爸记得,小的时候,曾经看到过巨人转里面的插图...那个大胖女人,用细细的细条勾勒出来的....整幅图都是用细线条勾勒的呢!

那个巨人传,申爸没有看。可是,里面的插图,却给申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到现在,申爸琢磨书的插图的时候,一查,才知道,给《巨人传》画插图的,就是鼎鼎大名的多雷!

你看啊,这个事情

不是申爸先知道多雷的大名、先知道刘继卣的大名,才去看他们的作品,才去记住他们的作品的

申爸是先看到他们的作品,自然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是十年过去了....然后,才知道他们的大名的!

那个时候,申爸小的时候,刘继卣的小人书也不过是申爸所有的几百本小人书里面的一本而已;多雷的插图也不过是申爸看到过的千百张插图中的一幅而已

申爸记住了这些,别的都忘了,那一定有什么原因。

什么原因呢?他们都是艺术大师么

他们画的就是好。这个好,不只是人们口头评价;他们的好,好在其作品掩藏在一大堆同类作品里边儿,让一个孩子,看完了,就记住:终生不忘

孩子啊,他没什么倾向性:他哪里知道谁是大师;谁不是?他看哪幅作品,记住哪幅作品,一定是出自他天生的本能的!

大师的作品,他能和人的自然的头脑中的某些模式相共鸣。这就是好啊

什么是好?让一个孩子,三四十年以后,还记得,就是好呗

现在呢,你给孩子。给孩子什么呢?给孩子好的东西


回复
47#
发表于 10-20 14:50|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你看哈,这个《春秋故事》,1962年出版的时候,那是最强的作者——林汉达,加上最强的美术插图设计——刘继卣,最强的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强强联合,搞出来的这么一本书

林汉达啊,那个时候,教育部副部长啊....你想想,现在,什么样的出版社,能够跟教育部副部长,定制一本书的?

嗯...让我们看看,这本书的封面

这是封面

大家先看,左下角红线上面的那一行字:“中国历史故事集”

这字体,你没见过吧?

这就不是印刷体

印刷体里面,没有这种字体

这字,是刘继卣先生为这套书,特意设计的字体!

除了这七个字,是这字体,别的地方,哪里都没有这个字体

妈妈们呢?买衣服

买衣服,对吧?

最高级的衣服,是什么衣服?

不是那种大批量生产出来的衣服

大批量生产出来的衣服,即便是范安哲,也不是最上讲儿的

最上讲儿的,是私人订制:世界上就这一件这个衣服!

这个,,就是私人订制

在传统上,设计书籍封面的大师,都喜欢做这种“私人订制”的字体:自己专门为一本书,设计一种字体,就印在这一本书上

这种传统,那对书籍美术设计者的要求,那太高了

现在,早已成为绝响。现在的书籍装帧设计师,理论倒是一套一套的,可就是这种基本公共,这种内涵,这种素质,不过硬

你让他们设计,打死,他们也设计不了

我们看红色的《春秋故事》四个字,这是刘继卣先生用毛笔亲自为这本书题写的....作为字,比起沈尹默先生,那自是不如;可是,这四个字,也是拿的出去手的

再就是那幅画

这是刘先生专门为这本书绘制的,重彩中国画

是土城刘家的传统画风

林汉达编著五个字,用印刷体

这是一幅极其美观的一个封面,让人过目不忘

私人订制的字体,封面,回头申爸再给大家推荐几本

申爸呢,建议所有的爸爸妈妈,都买一套....或者买几本这套书

孔夫子的存量,大约能支持这几个群里的每一个爸爸妈妈,买上几本了

买完了呢,爸爸妈妈自己先看看

林先生的历史故事,那真是“下过一番苦功”的

语言规范,自不必提。从故事本身,你要是读过,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林先生把这些零散的互不关联的故事,细心地联掇成一个整体。让你读了上篇想下篇,读了这篇想那篇....吸引你一口气读完!


回复
48#
发表于 10-20 14:53|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说说版印的情况吧

这幅图片,是88年7月的15印了

申爸呢,还有当年申爷爷买的一版一印

申爸呢,还有当年申爷爷买的一版一印

是这样的一种感觉:


申爸把两个封面放在一起

这样看得清楚

这两个封面,不同在哪里呢?

从感觉上,下面的这个,看起来有点儿“燥”

上面的给人沉稳含蓄的感觉

下面的封面,是体会不到的

尽管经过很娄的扫描仪扫面,经过电脑的处理

这感觉上的差异,从这两幅图片上,还是能够感觉出来

它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下面那幅的青绿色的背景,印得“不正”。调色没调好

这都是同一个出版社,同一本书哦...

版和版之间的书,拿在手里,感觉是不一样的


回复
49#
发表于 10-20 14:54|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说几句新版吧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后来又出了这书的新版:把六本书合编,合编到一个精装本里面

这是新版的封面

我们得说,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别的书比起来,还是要好得多的

可是,这个和62年的刘继卣设计的老版比,那简直不是东西了

封面凌乱

重点模糊

看了这个封面以后,感觉这书除了和“历史”有关以外,就是,这书是一本经典,弄得金碧辉煌的

当然,设计者要传达出的,可能也就是这两点

这和刘继卣先生表现书的内容的经典设计,相去就甚远了

立意上的高下,一望便知

孩子呢,你给他最好的东西,和给他次好的东西,有多大差别?

单就这一本书,差别是不大的

可是,涓滴细流,最后才能汇成江海。一本书,差别不大,另一本书,差别也不大....孩子整个童年少年阶段,读的五六百本书,加起来,那差别就大了!

差别有多大?决定孩子到了高中,他喜欢读什么样的书,把什么样的书视为垃圾!

为什么孩子到了初中高中,那些有深度的书不看?它就是这么一点一滴地积累成的。孩子在刘继卣这样的书的熏陶下,到了初中高中,才会继续去刘继卣。而刘继卣,代表着高品质有价值的书。

就这么简单点儿事儿。

都一样的价钱,为什么不好书呢?


回复
50#
发表于 10-29 16:34|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008---2014-10-24

 

H0007修罗王-添妈  2:52:02

VIP-大圣-申爸  3:41:32

我的天哪,真的是早!

书:

 

1、阿丽思漫游奇境记 【英】刘·卡洛尔 著 赵元任 译 少年儿童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zk963fk4e3dk601dlhk8d75k5143k4efb/


2、爱的教育 【意】亚米契斯著 夏丏尊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12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zk7231k7684k6559k80b2mhk534ek4e1ck5e08k8303/
是这个版哦:
http://book.kongfz.com/41816/93834053/


3、世界五千年 陈必祥编著 少年儿童出版社 一 1981年4月 二 1982年8月 三 1982年11月 四 1983年10月 五 1983年10月 六 1984年9月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zk4e16k754ck4e94k5343k5e74mhk5c11k5e74k513fk7ae5/
是这套哦:
http://book.kongfz.com/9332/259077062/


4、木偶奇遇记 【意】科罗狄原著 徐调孚中文译述 【美】科勃伦特绘图 1957年7月 少年儿童出版社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zk6728k5076k5947k9047k8bb0mhk5c11k5e74k513fk7ae5n190001h199512/
是这个版哦:
http://book.kongfz.com/16400/125021985/


5、明希豪森奇游记 【德】埃·拉斯伯原著 刘浩译 高更夫校 1980年9月 少年儿童出版社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zk660ek5e0ck8c6ak68eek5947k6e38k8bb0mhk5c11k5e74k513fk7ae5n190001h199512/
是这个:
http://book.kongfz.com/16611/235975207/

 


回复
51#
发表于 10-29 16:55|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2014-10-28申爸说书-来自小学群

 

嗯,说一会儿书吧。这个话题,简单,比较容易说。相比较而言,孩子在小学阶段发展的鸟瞰式的东西,写起来,忒难。鸟瞰不容易,慢慢儿写。

 

况且,写了书,对鸟瞰也有好处:这个选书吧,是小学阶段孩子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这个问题解决了,理解了,更容易理解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总体发展

 

话说,这个爸妈网很强啊。里面有一位叫做kexinsweet的妈妈,对申爸荐的书,做了如下一段评价:
“申爸这种以一本书网罗一系列书,然后架构一个概念体系的方法,我个人觉得还是很值得一试的,有点类似我们读研的时候教授教学模式。至于具体的书虽然有待考证,但是还是有一定代表性。个人认为不一定就要用这些书,但是可以参考这种模式。”

 

申爸呢,一直认为,“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儿”

 

申爸这么的思考、寻找、组织给孩子听读看的资料,后边的这个思路呢,不应该是个什么“唯一的思路”

 

 

这个世界上,肯定已经有人早就这么做了

 

这是一个方面的想法

 

另一个方面呢?申爸大约知道,研究生的导师,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导师,他们给学生推荐阅读资料的思路是怎么样的

 

可是,申爸自己,从来没有把这两者,联系起来看:它们本就是同一种思路!

 

kexinsweet本人,应该也是研究生的。她呢?经过了导师荐书,特别是,她自己在阅读这些书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导师是怎么荐书的,摸到了导师荐书的思路

 

kexinsweet没有申爸,也没有大家的路径依赖,没有包袱。她第一次读到申爸荐书的文字,直截了当地指出:申爸的思考模式“有点类似我们读研的时候教授教学模式”

 

其实呢,不是“有点类似”,而是“就是”

 

这是这个:申爸自己也没意识到,kexinsweet直截了当地指出来了

 

这是一种什么思路啊?

 

早在几年之前,当申爸第一次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尽管还是模模糊糊的....聆听是建构智力的有力手段

 

那个时候,申爸的思想实验,受到很大的压力

 

怎么个压力呢?申爸的想法,很难通过思想实验的检验

 

我们都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电视的普及,孩子在家中,聆听的数量,比照以前,有了一个巨大的飞跃

 

可不是么,家里的电视成天开着。你看不看,都有伴音在那里播放着

 

可是呢,我们回过头来看

 

这一代伴随着电视长大的孩子,从整体智力水平上,并不比从前的孩子,有显著的提升

 

 

这个现象呢,申爸当时分析,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个方面,看电视节目,很多都是愉悦浏览,浅层的聆听,不会对智力的建构,起到很大的帮助;另一个方面,申爸断定:这是听到的节目的质量造成的

 

电视么,那个东西,电视台播什么,你就得看什么

 

没的选择

 

电视由于其广播方式的限制,把孩子的时间分割得支离破碎,造成的后果,就是看的东西在主题上不集中。乱看

 

申爸一直反对看电视节目,但不反对看视频

 

嗯,爸爸妈妈们注意,申爸一直在不厌其烦地说,“当时申爸的想法”,“当时是怎么做的”,背后的目的是什么?

 

其实呢,申爸目的无非是在用自己做例子,给爸爸妈妈们展示,申爸自己教育大申的目标是什么....当然,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这里呢,比较准确地说,是教育的“在形式上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是什么呢?用小河的话来总结,就是“把预测,实践,再预测做绝了”

 

小河的话是相当抽象的话。申爸给出一个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什么是“预测,实践,再预测”

 

申爸希望大申呢,在合适的年龄,也能做到“预测,实践,再预测”,并且是有意识地做到“预测,实践,再预测”

 

这个年龄,越早越好

 

一个人,他只要能够把“预测,实践,再预测”这种方式学会了,那他无论去做什么,都能做得不错

 

嗯,还是回来,当初申爸是怎么考虑的,给大申选择听读看的资料的

 

前天呢,申爸收到一个短信,短信是这么说的:“金色童年丰收季,万种童书5折抢购,陪孩子阅读经典,和苏斯博士、米菲一起亲近自然、畅游妙趣世界。”

 

这是当当网的广告,广而告之,说我要童书促销了

 

申爸很收到这些广告。以前呢,申爸从来没有认真地读过这些广告是怎么说的。这样的短信,申爸扫一眼,知道当当在五折促销,就行了

 

它这个广告哇,可不一般

 

这是一大群聪明绝顶的人,经过了各种针对性极强大的调查,最后形成的一小段文字。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就透过这么五六十个字,需要它一把就抓住爸爸妈妈们的心理。

 

申爸不是正琢磨“说书”呢么...正好,这广告来了,和书有关。这么个机缘,才让申爸仔细看一下,这广告是怎么说的

 

吸引申爸注意的是这句话:“和苏斯博士、米菲一起亲近自然、畅游妙趣世界。”

 

你说,这个“亲近自然”,需要在书里亲近吗?

 

什么是自然啊?

 

你要明白:孩子身边的一切实物,对于孩子来讲,都是“自然”!

 

你一个孩子,他刚生下来,第一次出到房子外面去,他哪里知道身边的高楼大厦,不是“一直就有”的那种自然的?

 

对于孩子来讲,他身边的一切,都是“自然”的。尽管,有些东西,是人工的(artificial),有些东西,是“自然的”(natural)

 

可是呢,孩子他不这么分。他管什么artificial还是natural,身边的一切,都是“自然的”

 

孩子呢,小,要更多地让他感受身边的事物

 

嗯。具体点儿说。

 

大申呢,生在北京

 

尽管申爸在老舍的作品里,读到了,想到了,感受到了“那座古城”美:胡同里孩子们的欢笑声,冬天灰蒙蒙的静谧的散发着煤烟味的空气;古老的城墙,下面缓缓走着的骆驼;胡同里老北京叫卖的声音;天桥的热闹...

 

可是,这些已经是历史了

 

申爸不可能让大申也感受到这些!

 

尽管这些很美...

 

大申呢?他能感受到的,是宽阔的长安街,广阔的天安门广场;春天天坛公园蓝天里飘着的风筝,吊嗓子的人唱腔;CBD的高楼大厦;颐和园的小桥流水...

 

这些,是大申能够看到,能够摸到,能够感受到的北京...

 

老舍的老北京,没有了,消失了,永远回不去了

 

 

大申他们这些零零后,心中的北京,就是宽广的街道,四通八达的地铁,春天水面上倒映的白塔,蓝天里的风筝。听不到老北京的叫卖声,能够听到的,有特色的,只剩下蓝天里的鸽哨

 

至于天桥,早已经变成大马路,杂耍卖艺?怎么可能在那里呢?东安市场的大棚,久已不知去向,那个地方,是一个现代化的新东安市场

 

老舍笔下的童年的北京,是美的;你怎么知道,〇〇后的孩子,长大了,他们笔下的童年,不美呢?

 

老舍的身边,是一个自然;他们的身边,就不是一个自然么?

 

自然都是美的,因为它是“我的”,是独特的

 

自然呢,就在身边

 

你要带着孩子去看,去听,去摸,去闻,去感受,去卖呆儿....

 

就是“走进自然”。

 

你怎么能在书上去“亲近自然”呢?

 

不要说跟着苏斯博士,跟着米菲,你跟着谁,在书上,它也不可能做到“亲近自然”啊

 

孩子只能跟着爸爸,跟着妈妈,走出去,那才叫“亲近自然”

 

况且,小孩子,他走出去,就是“在畅游妙趣世界”,你怎么能够让孩子在书上(指幼儿哈,六岁以下)“畅游妙趣世界”呢?

这些想法呢,于申爸而言,是自然而然的

 

本来就是这么想的么

 

自然按照这种想法做

 

可是,现在,当当这么打这个广告....看起来,和申爸同样想法的爸爸妈妈,恐怕不多

 



回复
52#
发表于 05-27 10:34|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009-三本词典

 

申爸推荐三本书,感兴趣的妈妈去买。这几本书很奇怪,都是些词典类的书。

 

第一本是吕叔湘先生的《现代汉语八百词》。

第二本是刘月华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这两本是常销书,都能买到新书。不过,孔夫子上有非常便宜,几块钱的非常好的早期版本。尤其是《现代汉语八百词》,早期商务印书馆的经典精装,非常漂亮,并且,好像孔夫子上,加上运费,也比新书的五折要便宜。

 

这第三本书呢,就是陆志韦当年项目的成果《北京话单音词词汇》

这是本老书哈,繁体的,先后有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两版,有兴趣的妈妈,可以去买来。

 

这三本词典,买来干嘛啊?这个用处很大。穷全国这么多年来的出版物,集中采集生动准确的北京话/普通话句子的出版物,就这么三本

再多,真的没有了。

 

这三本书中,陆志韦的那本和吕叔湘的那本,里面有很多话,说得好极了!

 

申爸举几个例子给你:

--袜子小点儿无所谓,鞋小了可不行。

--我一听到这个情况,心里便打开了鼓。

--有话好好说,老嚷嚷干嘛!

--我说有家,其实我家里就我一个人。

--你去得不是时候。

--这一来我们都去了一层顾虑。

--把手放下,别老举着。

--干这活非得胆子大。

--跑了房子,再跑设备。

--我最不会动脑子。

--这衣服不能再瘦了,再瘦就没法穿了。

 

有些话儿,大家在别的语言区里,日常是不那么说的...或者,根本就没听到过这样说:“跑了房子,再跑设备。”这什么意思啊?可是,你稍微一琢磨,就明白了:比如说,有人正在筹备一座工厂,他要厂房设备一项一项地落实,他就这么说“跑了房子,再跑设备。”

 

这里边呢,有一个十分有趣儿的现象:大家日常都不这么说话....很多说法,也是第一次听说,可是,你一看这些话儿,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就觉得很生动。这个解析过程,或者听懂这些话的过程,肯定和人的认知和智力的建构,有关系。

 

嗯...申爸呢,打算从这几本书里,挑生动的句子出来,完了呢,用来启发孩子们的智力。

 


回复
53#
发表于 05-27 10:44|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010-小逻辑


话说,这个大申。他看完了星际穿越,完了呢,就把黑洞给看了。这意味着什么呢?

 

《星际穿越》,在成人看来,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生活中发生了一件事,完了呢,去找和这件事相关的书来看。妈妈们怀孕了,自然就找育儿的书来看,这有什么稀奇吗?不都这样吗?我们成人呢,都这样,自己就觉着,也应该是这样。

 

可是呢,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这可不一定。发生了什么事,就找相关的书来读,我们说,这种现象,叫做“主题相关”。孩子刚开始读书,决定他下一本看什么的,根本就不是“主题相关”。

 

三年前,那个8月28号,当申爸一发现,大申进入了自主阅读状态。很快想到的就是:给孩子读什么。怎么引导孩子的阅读。如果说,聆听重要,那么,阅读即便不比聆听重要,也同样重要。

 

申爸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呢?既然大申在读《哈利.波特》第一部《哈利.波特和魔法石》,那自然,接下来,大申应该读第二部,《哈利.波特和密室》。于是,申爸一口气把7本哈利都买来。大申呢?确实也都读了。这个初次的成功,让申爸潜意识里面,信心大增。其实,是增加了什么信心呢?

 

我们看。一般来讲,一套书,一个系列的书,孩子看完第一部,和喜欢。那自然,孩子接下来要看第二部。可是,这件事情,背后隐藏着一个很重要但容易为人忽略的事情:这一套书,是主题相关的!申爸当时,潜意识里面,一定就是抓住了这个事情。于是,申爸开始试图引导大申,去看一个主题的书。

 

说句实在话:这件事情,一直到今天,都没有成功。这个孩子,他选择看的书,很奇怪啊!真的是奇怪。猜不出他是根据什么原则,挑选书来看的。

 

读完哈利.波特之后,申爸打算引导大申读历史题材,中国历史题材的书,于是,就是《中国历史故事集》,还买了一整套《吴姐姐讲中国历史》。无论怎么引导,大申都不感兴趣,你让他看,他就看。他看得不是快么...坐在那儿,一会儿就给看半本。

 

看完了半本呢,把书放下,去干别的。干完了,再回来,就再也不看那本半截的书了。大申会抓起一本丁丁看,或者抓起一本可怕的科学看...总之,是不再看原来那么历史故事。

 

男孩子呢,都喜欢打仗的,二战啊。大申喜欢二战,那申爸就给大申找来一整套二战的书。什么叫一整套?就是从“浅”到“深”,都是二战主题的书,好几十本。申爸发现,大申对于图文并茂的,那些有着照片的垃圾书,特别感兴趣。当这些书看完了...比如,珊瑚岛海战。珊瑚岛海战,有照片的看完了,给一本珊瑚岛海战揭秘。里面全是字,没有图,大申看看,就不再看了。

 

申爸百思不得其解:这什么情况啊,这是?你从哪个角度来讲,大申都不应该对那本珊瑚岛海战揭秘不感兴趣:刚刚看完带图的珊瑚岛海战,对这个主题,新鲜热乎;大申不是不能读全部是文字,没有一张图的书啊?刚刚读完了286万字的哈利波特呢,那里面就一幅图都没有....可是,大申就是坚决地不看珊瑚岛海战揭秘,怎么给都不看。

 

另一方面呢,大申喜欢可怕的科学。那个可怕的科学,同风格的有可怕的历史。那个题材,也是历史,大申就喜欢看。给中国历史故事集,大申就不看!

 

我们再看:那个可怕的....系列,里面有地理题材、有历史题材、有物理题材、有化学题材、有数学题材.....不管什么题材,只要是可怕的....风格,大申就喜欢得不得了。看了又看,看了又看,没完没了地看。

 

孩子的这个挑书...怕不是对某种风格感兴趣吧?申爸呢,那边不死心,一个主题接着一个主题地聚书,到大申那里去实验,没一个成功。

 

大申呢?他那边,自己找到了喜欢看的书:少年科学画报。大申能够自主阅读了,那个丁丁历险记啊,那个看啊,没完没了地看,申爸就把丁丁历险记藏了起来,一本也没有了。

 

就在这个时候,大申开始看少年科学画报,昏天黑地地看。大申现在看星际穿越的时候,对黑洞的知识,就是从少年科学画报里面看来的。

它那个杂志,是杂志的风格:里面都是一篇一篇的,每篇的绘画,风格都不一样。申爸在旁边观察,大申看哪些文章。大申呢,看少年科学画报,也不是从头到尾每篇都看,他挑着看。申爸就观察,大申感兴趣看哪些文章,把哪些文章跳过去不看。等大申一本看完了,申爸把那本杂志拿过来,仔细琢磨,大申认真看的,还有跳过去的,有什么不同。当时呢,申爸什么都没琢磨出来。

 

现在,回过头看,十分清楚了:大申喜欢看和丁丁历险记、可怕的科学相同绘画风格的文章,不一样的,尤其是差得远的,全都直接翻过,不看。孩子对风格感兴趣,而不关注主题!这真是匪夷所思。妈妈们想象一下:当初,你读言情小说的时候,忽然来一本琼瑶风的育儿书,你能看下去吗?根本不可想象。

 

可是,换了孩子,他就是这样的!他要是喜欢琼瑶风,只要是琼瑶风就行,他管它内容是讲三角恋爱还是养育孩子....全一样,高高兴兴地看!我的天哪:这就是刚刚开始自主阅读的孩子,自己选书的规则。他只关注风格,不管内容。风格是外在的表象,内容才是实质。他不管实质不实质,他只要表象!

 

这于教育孩子,有什么关系啊?申爸当初,为什么那么执着地想要找,孩子挑书的规则是什么呢?关系非常大!甚至,可以说,在自主阅读阶段,我们找到了孩子挑书的内在规则,就等于孩子教育好了!

 

购书群里呢,妈妈们在抱怨:申爸为啥不多推荐些新书?为什么呢?这个新书和旧书,有什么区别呢?

 为什么现在三联也有语文常谈,好买,申爸不推荐,非得推荐这本旧书:

这是为什么呢?

 

妈妈们要想清楚的问题的是:孩子小,他重形式,不重内容。刚才说过了,孩子会长大啊,有一天,他会重内容....可是,妈妈们想过没有:即便是长大了,孩子还是有形式依赖的!我们大人也是一样。申爸呢,要的就是这个一直延续下来的形式依赖!

 

我们从后往前看哈。你说,这个书:


它读的人为什么那么少啊?尽管,咱们这里,很少有人读过这本书....可是,也不会有几个人,认为这书不是好书,对吧?这种好书,为什么读的人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申爸吧,那时候在李网,听泓泓妈说,高中课本上课文选的书,拿给孩子们,孩子们都不看。你指定了书,孩子都不喜欢。后来呢,申爸遇到大申班的家长,高中的语文老师,就去请教,是不是这样一回事。萌萌妈妈说得斩钉截铁:我们老师认为好的书,学生们都不看。不喜欢看!好的书,推荐给一个班,回头有一个孩子看了,就是好班了!

 

就这本《小逻辑》,申爸笃定:孩子长到了14岁的时候,他一定能够看懂。注意,这个“看懂”是咱们成人通常意义下的“看懂”,不是天书孩子的那种“懂”。他不但能看懂,他还会非常非常喜欢看....喜欢到什么程度呢?喜欢到当初大申看 丁丁历险记 的程度。喜欢到很多妈妈通宵爬申爸李网的高楼的程度。

 




回复
54#
发表于 05-27 10:53|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为什么呢?因为这本小逻辑里面讲的内容,恰好和14岁的孩子...初中二年级....思维发展相契合的。它们共振,合拍。

 

通宵爬申爸李网高楼的妈妈,为什么呢?那时候,申爸起床不是早么?起来打开李网一看,吓一跳:“发表于1分钟之前”。申爸有点儿穿越的感觉,你知道么:这是昨晚一宿没睡,还是起得比申爸早?妈妈竟然那么早,还发帖。其实,应该说“那么晚”,还在发帖。通宵地爬,原因很简单:申爸说的东西,得到了深深的共鸣,共振了。

 

黑格尔在小逻辑里面说的东西,和一个正常的14岁孩子的思维,是天然共鸣的。

 

任何怀疑这一点的妈妈,你不用怀疑:你等到你家宝宝长到14岁,你去看。

可是...天然共鸣的东西,为什么孩子不看呢?嗯....这是一个问题.....

 

大家去看一眼李网的高楼。在搭楼之初,有一些妈妈在回帖...不知大家留意了没有:那些最早进到申爸高楼里回帖的,后来,都消失不见了....大家去看看...是不是这样。

 

那些消失不见的妈妈里面,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当申爸讲到关键的核心的内容的时候,她们再去看帖,她们产生了和别一个人读《小逻辑》一样的感觉:看不懂,不喜欢。

 

这种看不懂,在初期,因为帖子的赋格式写法,遭到很多妈妈的抱怨。申爸呢,帖子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线索....你不要以为申爸的线索多。你要是耐心去看小逻辑,你就会惊叹:黑格尔真实编织的世界第一!他那书里面的线索,多得令人头晕眼花。

 

现在,问题是....那些看不懂的妈妈,她们到底感觉到了什么...


买了这个书的妈妈呢,不要只是买回来,拿它装饰书架。拿到手之后,自己先仔细读一读,读个开头,有个直接的体验先。完了呢,自己琢磨琢磨:这个书,为什么读起来那么困难?

申爸呢,教育大申。教育大申,申爸的思路很独特:申爸并不打算把宝押在“自己教”这个事情上面。即便申爸使出浑身解数,不过是把大申教出申爸这个水平来。谈不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申爸琢磨的是:怎么让大申自己学习。具体点儿说呢,就是等到了岁数,怎么才能让大申自己喜欢去看小逻辑这样的书。

 

昨天说了,他这个孩子吧,到了岁数,高中,凡是有价值的、老师认为该看的书,都不喜欢看。申爸只要设法把这件事情扭转过来,就成功了。

 

你看啊,商务印书馆的书,中华书局的书,人民出版社的书,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书...你等孩子到了能读它们的年龄,有几个孩子孜孜不倦地喜欢读的?你去观察。没有几个。

 

申爸呢,一直就琢磨着,怎么样才能让大申到了14岁,一方面,喜欢看科幻武侠言情...14岁的孩子,自然喜欢看这些,这没什么可说的...另一方面,更重要的,也超喜欢看商务印书馆,超喜欢看中华书局,超喜欢看人民出版社,超喜欢看上海人民出版社....这就行了。

 

拿到小逻辑的妈妈,你仔细看看那书....那书呢,和街上流行的书,区别在哪里呢?区别无非在这三个方面:1、风格;2、语言;3、内容。

 

这三个方面,那个小逻辑,和我们日常看到的书,完全不一样。你翻开小逻辑,里面充满了你不熟悉的词汇。完了呢,你看他的那个语言。非常工整的主谓宾,主谓宾的句式。定语、状语,完完全全规规矩矩地符合汉语的语法规范。一点儿不类申爸写的这个东西...状语、定语随处乱放。好多句子,不是少主语,就缺宾语。它的那个句式上,缺少变化。读起来,不生动。刻刻板板的东西,都是。可是,它这个书,胜在哪里呢?不是胜在语言上,而是胜在内容上面。它讲什么的呀,这本书?


我们都曾知道,都能觉察到:我们这个世界,是“理一以惯”的。每件事情后边,都隐隐约约存在着一个“道理”在那里。这个道理呢,不好明确地说出来,但是,它确实是存在的。这个道理呢,在不同的事情中隐约出来,感觉上去,它们都是一样的。这个,就是“理一以惯”。那么,这个道理,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它到底是什么东西?黑格尔在小逻辑里面,就是在说这个事情。

 

这个世界的本质到底是怎么样的。小逻辑,无非就是在讲这个话题。“这个世界的本质到底是怎么样的”...14岁啊,孩子都自然地好奇于这个话题的。那个时候,孩子对这个话题的强烈的好奇心,除了爱情以外,无有可比肩者。

 

谁都不用怀疑,孩子到了14岁,是不是到了“世界本质敏感期”。一定是的。原因呢,很简单:14岁那个时候是怎么回事,申爸自己完全记得,非常清楚了。其实,10岁以后,申爸就很清楚了。在教育上,于申爸而言,困难的在于10岁之前:10岁之前发生的事情,申爸完全不知道,无法通过内省得到些什么。10岁之后,申爸知道是怎么回事...跑不掉的。


至于,怎么证明申爸说的是对的呢?没法儿证明。唯一的证明方式就是:你等这批孩子长到14,你去看,是不是这样。这就是说,在内容上,孩子到了14岁,他完全有能力胜任小逻辑的内容。没有几个人在14岁看小逻辑,我们要分析,这是为什么?你不管你是谁,要想读懂小逻辑,你一开头,你只能读。硬着头皮,硬读。要是想让孩子在14岁,能够自己体会到小逻辑里面说的,就是孩子自己正好奇想知道的,你就必须在孩子14岁之前,让孩子有本事“能硬读”。“一页一页地看呗,总能看完的。”

 

嗯,申爸呢,到家乐福去买东西。每次去,最受罪的,就是家乐福的那个音乐。他们弄了一些很奇怪的歌儿,卖场里面放。你说,你放什么不好,非得放一些用假声挤出来声音,难听死了。每次,在家乐福,申爸只要一留意他们放的那个歌儿,就有种很强烈的反胃感。觉得自己的喉咙被掐着那样一种窒息感。家乐福呢,他们那个音乐,完全就是负责往卖场里放歌儿的人,依靠自己的喜好,五块钱一张买来的盘放的,放歌儿的人喜欢那个歌。申爸得承认,那个歌的旋律很流畅。旋律好听。可是,除了旋律,一无是处。他怎么会喜欢这种东西呢?还拿来宝贝地卖场里放?

 

其实呢,歌曲,最重要的是要以人在自然状态下发出的声音为要旨。这种自然的状态,会让人听了,感受到愉悦。然后呢,又唱旋律流畅的曲,那就是好歌儿了。你比如罗大佑的歌儿。他很多歌儿,声嘶力竭的,可是,是自然的声嘶力竭。




回复
55#
发表于 05-27 10:58|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负责放歌曲的那个人,他的审美,已经被“污染”了。从一开始就污染,一直污染到现在,把坏的当成好的。

 

录音的妈妈们在抱怨,那个林汉达的大卫.考柏飞,有些句子,读起来太拗口,能不能改一下,改成顺口的话。宝妈和呈妈很赞的:坚决地回复,“不可以”!怎么写的,就要怎么读。其实呢,我们这些爸爸妈妈,在语言这个事情上,也是被污染的。自己都不觉得。把坏的当成好的。

 

林汉达的那个书,你去仔细分析:每一句话,都是主谓宾,定语、状语,它们的位置,全都规规矩矩,该哪里就在哪里!不信,你打开《中国历史故事集》,你去分析!这才是标准,正规的汉语。我们说的,都不正规。我们的教育历程,就没有很好的“规范地说话,规范地写作”方面的内容。搞到今天,把黑的当成白的,坏的当成好的,把本来顺口的,当成拗口的。

 

为什么要林汉达啊?他这个孩子,一开始,是无所谓污染的:他还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呢!这个时候,我们给孩子规范的、正确的汉语,非常重要。你给他规范的、正确的汉语,他听常了,习惯了,他听爸爸妈妈的话,怎么这么别扭:老是缺胳膊少腿儿的...爸爸妈妈说的汉语,不规范么。最规范的汉语是什么汉语啊?林汉达先生的书,贺麟先生翻译的《小逻辑》呀。

 

现在呢,孩子小,5.5岁,6岁,7岁。你是没办法给孩子贺麟的。你可以给林汉达。林汉达的书,内容上契合这个年龄的小孩子,形式上呢?又规范又活泼。孩子熟悉了这种规范的语言形式,习惯了这种规范的语言形式...长到14岁,在形式上,才更加习惯贺麟。

 

昨天呢,申爸说过了,这个形式呢,很重要:它决定了孩子到时候喜欢什么!你从一开始就给孩子那种用不规范语言写出来的烂书,长到了14岁,孩子已经被彻底污染掉了。再去读贺麟,他什么感觉?“这什么玩意儿啊,怎么这么拗口!”就这感觉。这感觉下面,能读小逻辑?见了鬼了。

 

这个形式呢,就只这些吗?不,还差得远呢。大家看,这三本书:


这是大申刚看完的《查理九世》。

这是第二本,《灰色的恶魔》。

这个呢,是昨天那本小逻辑。我们呢,从感觉上看啊。你说,在形上和内在气质上,哪本书和第三本更类似?当然不是查理九世。是那本灰色的恶魔。

 

妈妈们,需要知道。这个孩子呢,长到了8、9岁,他就对侦探、推理,特别地感兴趣。这种侦探推理悬疑甚至惊悚类的小说,是孩子的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必要的东西。这是孩子发展内在的规律所决定的。你不能说那个不好,就彻底把那个和孩子隔绝开,你还是得给孩子。

 

我们先说说那两本书:查理九世和灰色的恶魔。单就文字的内容而言,这两本书没什么不同:都是推理惊悚类的读物。给到孩子,没有什么问题。

 

当然,差异还是有的:灰色的恶魔里面的小说,都是这个领域的经典之作...是查理九世的作者,那个雷欧幻像看的书。这个开先河的原创和仿作,那是有大差异的。但是,这个话题,留到以后再说。单就小说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推理惊悚而言,两者没有差异。于申爸呢?在这一点上,给哪个,都无所谓,哪个都行。这都是孩子正常成长的必需品。

 

可是,如果你心里有一个目标:孩子到14岁,自己喜欢看第三本书的话,那现在摆出来的来本书,那差异就大了!天差地别。差别来自两本书的艺术品位和美术观感上面:第一本哪里可以望第二本的项背?

 

嗯...灰色的恶魔,是孩子九岁十岁的读物。孩子从九岁十岁,一直读同样风格,同样形式的书,那等他长到14岁,就更亲近小逻辑那样风格的书...一个孩子,在5-8岁,也读和灰色的恶魔同样风格的书,那等他长到九岁十岁,也就自然地喜欢灰色的恶魔那样风格的书;而对查理九世那样风格的书,不去碰。

 

再往前呢?如果孩子从一岁,第一次接触书,就是第二本风格的书,那等孩子长到5-8岁,他就不会去碰....申爸所说的,200-100的那些垃圾书!为什么申爸一口咬定,那些200-100垃圾啊?

 

在这里,垃圾是一个价值判断。凡价值判断呢,你总得有一个参照系统。说我认为什么样的是有价值的,那才知道,什么样的是垃圾。

 

什么样的是有价值的呢?在申爸的价值判断体系里面,第三本是有价值的。到了14岁,孩子能去读、喜欢去读第三本书,是申爸想要的事情。凡是和这个目标一致的,就是“好的”,“有价值的”;凡不一致的,就是烂货,垃圾。

 

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小逻辑》那么重要?这个呢,是申爸在下边,2015年,着重要说的问题。

 

现在呢,简单地来说,小逻辑黑洞宇宙塌缩....这些话题呢,和一些事情有关。什么事情呢?自信心、格局、大视野、创造性、胸襟....它和这些事情,有关。

 

今年呢,剩下这些日子,申爸不打算触碰核心的那些东西...那些东西,说起来太困难。先扫清外围。怎么个扫清外围呢?先解决一个问题吧。什么问题呢?就是钱学森之问。

 

钱先生问: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大师?这个问题,在所有的核心问题中,相对来讲,最简单,最好讲清楚。


首先呢,小逻辑是永远不可能有流行风格的...哦,也不能这样说。你比如说,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申爸就见到过流行书风格的,小逻辑没见到过。

 

不过呢,《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卖得并不好:原来看这书的人,不买账;原来看流行读物的人,买回去,看不了。其实呢,那些出版社,你比如说少儿社的中国历史故事,他现在也还出新版,和旧的刘继卣版比起来,确实加入了流行元素,这其实就是出版社把那些书“流行化”的努力,但并不成功。那些新版的中国历史故事呢,喜欢买来给孩子读的,还是那些人...他并没有扩展新的客户群;并且,固定的客户群,比较起来,要是用刘继卣版,会更好。这个风格呢,说穿了,其实不止是一个包装,一件随时可以脱,可以穿的衣服而已,它其实是书的内容的一个完整组成部分。就是说,它的那个书,其内容,和老版的装帧风格,是一个整体,你把那个合身的衣服脱了,换上“潮”服,它们是对应不起来的。

 

这个...怎么说呢?你比如说吧,大家留意过没:再大的博物馆,演出剧场,都有一些卖纪念品,书籍的店,对吧?你仔细观察那店里面卖的物品。真的很贵!一个Mark杯子,淘宝上10块钱两个,他那里卖99块一个。书呢?都是那种又厚又沉又贵的大书。以前呢,申爸也买不起,就想:他们卖那么贵,怎么会卖出去呢?一本书,要298元。到了当当上,就是卖八折,这本书也能省下60块呢!谁会在那儿买啊!

 

可是呢,真的,大型博物馆,演出场所的礼品店,书店,经营额都非常大,有很可观的利润。以前呢,申爸买不起,不买,就好奇。后来呢,申爸买得起了,自己去买,才知道:原来是这么回事!怎么回事呢?你比如说,梵蒂冈博物馆。它的那个博物馆馆藏册,好像有100来欧元,巨贵无比。当申爸进入博物馆的时候,还没参观,决计不买。1000多块,买本画册,有病啊?可是,他的那个博物馆,藏品真的是好。你去看米开朗琪罗的西斯廷小教堂的天顶画。那真的是震撼诶。他就是那么一副画,静静地在那儿。你第一眼看到,心就“咯噔”一下,震撼的感觉。你看图片,是体会不到那种震撼的感觉的。







回复
56#
发表于 05-27 11:00|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负责放歌曲的那个人,他的审美,已经被“污染”了。从一开始就污染,一直污染到现在,把坏的当成好的。

 

录音的妈妈们在抱怨,那个林汉达的大卫.考柏飞,有些句子,读起来太拗口,能不能改一下,改成顺口的话。宝妈和呈妈很赞的:坚决地回复,“不可以”!怎么写的,就要怎么读。其实呢,我们这些爸爸妈妈,在语言这个事情上,也是被污染的。自己都不觉得。把坏的当成好的。

 

林汉达的那个书,你去仔细分析:每一句话,都是主谓宾,定语、状语,它们的位置,全都规规矩矩,该哪里就在哪里!不信,你打开《中国历史故事集》,你去分析!这才是标准,正规的汉语。我们说的,都不正规。我们的教育历程,就没有很好的“规范地说话,规范地写作”方面的内容。搞到今天,把黑的当成白的,坏的当成好的,把本来顺口的,当成拗口的。

 

为什么要林汉达啊?他这个孩子,一开始,是无所谓污染的:他还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呢!这个时候,我们给孩子规范的、正确的汉语,非常重要。你给他规范的、正确的汉语,他听常了,习惯了,他听爸爸妈妈的话,怎么这么别扭:老是缺胳膊少腿儿的...爸爸妈妈说的汉语,不规范么。最规范的汉语是什么汉语啊?林汉达先生的书,贺麟先生翻译的《小逻辑》呀。

 

现在呢,孩子小,5.5岁,6岁,7岁。你是没办法给孩子贺麟的。你可以给林汉达。林汉达的书,内容上契合这个年龄的小孩子,形式上呢?又规范又活泼。孩子熟悉了这种规范的语言形式,习惯了这种规范的语言形式...长到14岁,在形式上,才更加习惯贺麟。

 

昨天呢,申爸说过了,这个形式呢,很重要:它决定了孩子到时候喜欢什么!你从一开始就给孩子那种用不规范语言写出来的烂书,长到了14岁,孩子已经被彻底污染掉了。再去读贺麟,他什么感觉?“这什么玩意儿啊,怎么这么拗口!”就这感觉。这感觉下面,能读小逻辑?

 

这个形式呢,就只这些吗?不,还差得远呢。大家看,这三本书:


这是大申刚看完的《查理九世》。

这是第二本,《灰色的恶魔》。

这个呢,是昨天那本小逻辑。我们呢,从感觉上看啊。你说,在形上和内在气质上,哪本书和第三本更类似?当然不是查理九世。是那本灰色的恶魔。

 

妈妈们,需要知道。这个孩子呢,长到了8、9岁,他就对侦探、推理,特别地感兴趣。这种侦探推理悬疑甚至惊悚类的小说,是孩子的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必要的东西。这是孩子发展内在的规律所决定的。你不能说那个不好,就彻底把那个和孩子隔绝开,你还是得给孩子。

 

我们先说说那两本书:查理九世和灰色的恶魔。单就文字的内容而言,这两本书没什么不同:都是推理惊悚类的读物。给到孩子,没有什么问题。

 

当然,差异还是有的:灰色的恶魔里面的小说,都是这个领域的经典之作...是查理九世的作者,那个雷欧幻像看的书。这个开先河的原创和仿作,那是有大差异的。但是,这个话题,留到以后再说。单就小说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推理惊悚而言,两者没有差异。于申爸呢?在这一点上,给哪个,都无所谓,哪个都行。这都是孩子正常成长的必需品。

 

可是,如果你心里有一个目标:孩子到14岁,自己喜欢看第三本书的话,那现在摆出来的来本书,那差异就大了!天差地别。差别来自两本书的艺术品位和美术观感上面:第一本哪里可以望第二本的项背?

 

嗯...灰色的恶魔,是孩子九岁十岁的读物。孩子从九岁十岁,一直读同样风格,同样形式的书,那等他长到14岁,就更亲近小逻辑那样风格的书...一个孩子,在5-8岁,也读和灰色的恶魔同样风格的书,那等他长到九岁十岁,也就自然地喜欢灰色的恶魔那样风格的书;而对查理九世那样风格的书,不去碰。

 

再往前呢?如果孩子从一岁,第一次接触书,就是第二本风格的书,那等孩子长到5-8岁,他就不会去碰....申爸所说的,200-100的那些垃圾书!为什么申爸一口咬定,那些200-100垃圾啊?

 

在这里,垃圾是一个价值判断。凡价值判断呢,你总得有一个参照系统。说我认为什么样的是有价值的,那才知道,什么样的是垃圾。

 

什么样的是有价值的呢?在申爸的价值判断体系里面,第三本是有价值的。到了14岁,孩子能去读、喜欢去读第三本书,是申爸想要的事情。凡是和这个目标一致的,就是“好的”,“有价值的”;凡不一致的,就是烂货,垃圾。

 

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小逻辑》那么重要?这个呢,是申爸在下边,2015年,着重要说的问题。

 

现在呢,简单地来说,小逻辑黑洞宇宙塌缩....这些话题呢,和一些事情有关。什么事情呢?自信心、格局、大视野、创造性、胸襟....它和这些事情,有关。

 

今年呢,剩下这些日子,申爸不打算触碰核心的那些东西...那些东西,说起来太困难。先扫清外围。怎么个扫清外围呢?先解决一个问题吧。什么问题呢?就是钱学森之问。

 


回复
57#
发表于 05-27 11:04|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钱先生问: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大师?这个问题,在所有的核心问题中,相对来讲,最简单,最好讲清楚。


首先呢,小逻辑是永远不可能有流行风格的...哦,也不能这样说。你比如说,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申爸就见到过流行书风格的,小逻辑没见到过。

 

不过呢,《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卖得并不好:原来看这书的人,不买账;原来看流行读物的人,买回去,看不了。其实呢,那些出版社,你比如说少儿社的中国历史故事,他现在也还出新版,和旧的刘继卣版比起来,确实加入了流行元素,这其实就是出版社把那些书“流行化”的努力,但并不成功。那些新版的中国历史故事呢,喜欢买来给孩子读的,还是那些人...他并没有扩展新的客户群;并且,固定的客户群,比较起来,要是用刘继卣版,会更好。这个风格呢,说穿了,其实不止是一个包装,一件随时可以脱,可以穿的衣服而已,它其实是书的内容的一个完整组成部分。就是说,它的那个书,其内容,和老版的装帧风格,是一个整体,你把那个合身的衣服脱了,换上“潮”服,它们是对应不起来的。

 

你不可能想象:梵蒂冈博物馆的展册,设计成查理九世风格的。要是这样的话,任何一个被“震撼”了的人,都不会买他的那个册。它们不是一类东西。而那些喜欢查理九世风格的人呢?他没被“震撼”过,他也绝对不能掏那么贵的钱,去买一本相册的。

 

很多出版社,它们有优秀的传统。可是,后继的人,不明白相册的道理。他们跟潮流,把自己经典的书重新“包装”,以期卖的更好。殊不知,这种狡黠的小农民的花招,不但没让他们的书卖的更好,反而更糟。



回复
58#
发表于 05-27 11:08|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011-小学阅读指导及能力测试


不止是“朗读天书还是有效果”,而是有很大的效果,这个效果,会影响孩子一生。之所以看不出来,是没有机会表现出来而已。如果孩子自己想学,那就更要创造机会,让孩子自己学了。要支持孩子自发的探索。不在于这件事情本身对不对,好不好。支持它,原因只有一个:这是孩子自发想出来的,得给他空间探索。

 

嗯,为什么要读教材呢?原因很简单:教材的质量好!不要以为那些机构推荐的东西多么多么地响亮,听起来多么多么地质量高。所有的读物,对于孩子而言,都没有教材的质量高。原因呢?很简单。教材和别的读物,是不一样的,他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孩子沿着这条循序渐进的路走,是最保险,效率最高的。

这套书,小学阅读指导及能力测试,是语文出版社出的一套教辅。它是四本,从三年级开始。现在正在读四年级的孩子,需要这套书。买来,从三年级开始读。这个阅读呢,既无章可依,又有章可循。

 

这套书是到目前为止,申爸发现的最好的循序渐进的指导孩子阅读的书,每篇文章后面,都有练习题。不要让孩子动笔做。要让孩子读,读完了,认真思考文章后面的练习题,自己想到答案。想到了答案,再自己去看参考答案。把这四本书,当课外书看了,阅读能力就提升起来了。

 

三年级的孩子,妈妈可以买来,但不要现在看。现在看,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了,最快,也要在三年级下学期再看。四年级看,是最合适的。一口气把四本都读完。

 

这个书的质量很高。质量很高的书,都没有市场。申爸手上的,是12年印的。后来,不知道他们还印不印了。小孩子的家长,你能在淘宝上淘到,就淘一套好了。反正,这种东西,也没有“过时”这一说。

 

四年级孩子的家长一定要注意:让孩子看这书的时候,就是一本“课外书”,当课外书看,效果最好。不要让孩子当成“做题”,一“做题”,就完了,效果就没有了,就是四本故事书,其实。

 





回复
59#
发表于 05-27 11:08|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011-小学阅读指导及能力测试


不止是“朗读天书还是有效果”,而是有很大的效果,这个效果,会影响孩子一生。之所以看不出来,是没有机会表现出来而已。如果孩子自己想学,那就更要创造机会,让孩子自己学了。要支持孩子自发的探索。不在于这件事情本身对不对,好不好。支持它,原因只有一个:这是孩子自发想出来的,得给他空间探索。

 

嗯,为什么要读教材呢?原因很简单:教材的质量好!不要以为那些机构推荐的东西多么多么地响亮,听起来多么多么地质量高。所有的读物,对于孩子而言,都没有教材的质量高。原因呢?很简单。教材和别的读物,是不一样的,他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孩子沿着这条循序渐进的路走,是最保险,效率最高的。

这套书,小学阅读指导及能力测试,是语文出版社出的一套教辅。它是四本,从三年级开始。现在正在读四年级的孩子,需要这套书。买来,从三年级开始读。这个阅读呢,既无章可依,又有章可循。

 

这套书是到目前为止,申爸发现的最好的循序渐进的指导孩子阅读的书,每篇文章后面,都有练习题。不要让孩子动笔做。要让孩子读,读完了,认真思考文章后面的练习题,自己想到答案。想到了答案,再自己去看参考答案。把这四本书,当课外书看了,阅读能力就提升起来了。

 


 





回复
60#
发表于 05-27 12:08|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申爸的理念吸引了一大批关心孩子教育与成长的家长,大家齐努力,建立了自已的家园:花果山教育论坛,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去那里看看!

回复
62 篇,显示:46 - 60篇 
社区导航
同龄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