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同龄圈 育儿你造吗 好好ci 流行时尚 女人心情 败家妈妈 孕期话题 准备怀孕 幸福母乳站 幼儿护理
查看:7k|回复:61

什么喂养你,我的孩子----申爸荐书贴

回帖 发帖
16#
发表于 10-10 15:57|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其实呢,有些事情,想起来很玄乎;可是,做起来,却非常简单

让孩子从小就习惯闻“书的香味”,书香

让孩子远离商品书的铜臭气

这也是一种“洁癖”。这种洁癖呢,要得

很多爸爸妈妈呢,可能不习惯这些古旧的书

不要紧,慢慢习惯。当你手上有百十本这样的书,你习惯了,你自己就明白,为什么申爸把某些书称作垃圾了

那些书,你看一眼,就能感觉到刺鼻子的劣质药水儿味儿

嗯,那个什么,说说这个节本红楼梦吧

爸爸妈妈们都知道茅盾。中学时候学过他的《白杨礼赞》

茅盾,沈德鸿,雁冰

我们知道他,是知道他是一位小说家

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我们以为,茅盾一开始就是写小说的

其实呢,不是这样的

茅盾一出茅庐,是在商务印书馆,当小编辑的

茅盾在商务,应该干了十一年的小编辑

当然,后来成为大编辑了

他呢,最开始发表作品,是翻译作品

小说啊,这个文学体裁

在中国,是不发达的

别看我们有那么多叫做“小说”的古代作品

其实呢,我们的小说,比起小说传统厚重的西方...西班牙、法国、英国、俄罗斯来

那简直不值一哂

就如同他们的诗歌,比起中华诗歌来,一样的不值一哂

他这个每个文化,有不同的各自擅长的文学体裁。你不能什么都行。说自个儿什么都行的,那不是疯子,就是傻瓜

小说,中国的小说,真的不行。唯一比较好的,能上得台面,拿出去较量较量的,就是《红楼梦》

其他的,像四大名著里的水浒,他这个确实不错。不错呢,也就是前半部不错

每个人物,栩栩如生,各有各的特点,读起来,让人兴味盎然

可是,等到宋江们一受招安,水浒立马就不行了

鲜明的人物一个个都陷到混沌里面去了,就想北京的雾霾。你看不出哪个是哪个,糊涂涂混沌沌一大片

没意思

这个小说啊,长篇小说,里面场景众多,人物关系错综复杂

那实在是人类智力的巅峰之作


回复
17#
发表于 10-10 16:04|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从理论到实践,茅盾适合节编《红楼梦》,那自不必说。可是,茅盾怎么就接受了这个邀约呢?

这就是茅盾自己的内应了

茅盾是打心眼儿里喜欢《红楼梦》的人

说到茅盾粉红楼,有一个十分有趣儿的典故

话说,张锡琛有一次和郑振铎说,茅盾可以背诵全本的红楼梦

郑自然不信。那叫一百万字的小说啊...可不是一万多字的论语,更五千多字的老子,

怎么可能

于是呢,张锡琛就带上《红楼梦》全书,邀了钱君匋、郑振铎、茅盾他们,一同吃酒。酒席上,郑振铎们随便在红楼梦翻出一页,开个头,茅盾就一口气流畅地一路背下去.....

这下子,全服了

茅盾的这本节编本,是把曹雪芹高鹗的那一百万字,全都装进脑袋里,然后呢,以他构思出《子夜》的复杂大脑,回过头再节编的结晶

这样一本书,前不见古人,后,估计也再见不到来者

那么,说说这本书的内容

这本书,和全本红楼,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知道,它这个长篇小说啊,全都是作者在头脑中构思出来的。硬想出来的东西

咱们文化传统里,长篇小说的传统不行,表现在哪里呢?

最大的表现,就在行文布局上

即便是四大名著,你去读过,也会觉得,情节松散,拖沓

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也不例外

茅盾的节编,主要是砍去了和主线没有什么关系的枝桠

让整部小说,更加紧凑

当然了,茅盾也有节制地去掉了原著中一些不太适合少年儿童的暗示性的话语

但不多

嗯,这就是这两本砖红色封面的红楼梦节编本的一些事情....


回复
18#
发表于 10-10 16:07|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与有缘看贴人《约法三章》:


1、本贴旨在与大家交流探讨如何学会闻到真正的“书香”;


2、荐书大多为绝版书,不建议大家跟风抢购;


3、孩子一般上了三四年级以后,才会慢慢用到这些书,如果实在想收藏,建议一年之后再决定是否出手。


回复
19#
发表于 10-11 12:42|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2014年10月9日申爸荐书《三国演义》002

 

 

昨天呢,第001号书推荐出去了,茅盾节译的《红楼梦》

既然四大名著,《红楼梦》推荐了,那就顺势四大名著吧。第二个,周振甫先生节编的《三国演义》

这个三国演义呢,同是在当年张锡琛先生倡议下,节编的给孩子的版


回复
20#
发表于 10-11 12:43|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这个版也是宝文堂书店的,和昨天的《红楼梦》同属“中国古典文学普及丛书”

回复
21#
发表于 10-11 12:49|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中国古典文学普及丛书》

回复
22#
发表于 10-11 12:51|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198210月版,印数137000册,定价1.55

这个印量呢,没有《节本红楼梦》多,可是,也有14万的存世量,应该比较容易找到

 

说说周振甫先生吧

周振甫先生呢,没有茅盾名声响

不过呢,那是社会上的情况。

在某个圈子里面,这位中华书局的编审,那可是鼎鼎大名的人物

周振甫的古文底子,古典文学的修养,绝佳....中华书局的编审,你想想....

就在茅盾发表《子夜》那一年,周振甫进了开明书店。那一年,他才22

就这么个年轻人,张锡琛怎么就让他担纲如此重要的工作,和茅盾一道,节编四大名著呢?

这主要在于周先生的古典文学造诣

和茅盾比起来,周先生当年....1934年,节编《三国演义》的时候....那还是名不见经传的一个毛头小伙子....你想想看,22岁,搁现在,不就是一个大学本科刚毕业的小伙子吗?这件事情,要是发生在现在,什么感觉呢?就如同,人民文学出版社要编辑一套书,邀请了周先生参加...负责其中的一本。22岁,大学刚毕业哦;而其他的负责编写的,是谁呢?都是王蒙、贾平凹、莫言这个级别的人物

周振甫先生当年被张锡琛启用,是被当做一个少年天才来对待的

周振甫的古典文学方面的造诣,到底厉害到什么程度?

大家都知道钱锺书。

钱先生呢,他的《谈艺录》,48年出版的时候,就是由周先生任编辑的。

这个自己没有半斤八两,哪里可以在钱先生面前,过个一招两式的?

《谈艺录》可是当年最看重的一部学术著作。即便纵观钱先生的一生,《谈艺录》也是钱先生仅次于《管锥编》的学术要著

这么重要的书,钱先生对自己书的编辑,其重视,可想而知

周先生呢?岂止在钱的面前,“过了一招半式”

书出版后,钱先生特意跑来大赞,说周先生就像观音一样,千手千眼。

钱锺书呢?出名的杂家来的。他本人就千手千眼的。让这么个千手千眼的,大赞千手千眼的,那不是一般地厉害

你想想看,当时,编校《谈艺录》的时候,两个千手千眼的,云层里撕吧,那是多有意思的一个景象呃



此帖子已经被昊鹏宝宝于2014年10月11日 12:51:55编辑过。

回复
23#
发表于 10-11 12:52|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这是华夏版的节编三国

华夏也是不错的出版社。不过哈,这个版,和宝文堂的,在书的香气上,那就差得远了


此帖子已经被昊鹏宝宝于2014年10月11日 12:53:26编辑过。

回复
24#
发表于 10-11 12:56|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还是说周振甫先生

周先生呢,申爸倒是老早就知道。在不知道钱锺书是何许人的时候,就知道周振甫了

申爷爷有一本《诗词例话》,就是周先生的大作

周振甫的“甫”字,申爸就是在《诗词例话》上学会的

后来,看《唐诗鉴赏辞典》,里面有巨多的周先生写的赏析文章

这个版的封面,仍是王遐举先生题签的。

申爸特找来人文社沈尹默先生题签的封面,放这里,做对比着欣赏

回复
25#
发表于 10-11 12:58|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三国演义,这四个字,写得多么大气。

真漂亮

这个书呢,连同前边儿推荐的《红楼梦》,都有叶圣陶先生的《重印前记》

当初,申爸是在读叶先生全集的时候,先读到这篇《重印前记》,才摸到孔夫子上,找到宝文堂的这两本书的

嗯,这是叶先生的《重印前记》

申爸不知道哪些出版社是“新出版社”


回复
26#
发表于 10-11 12:59|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当然了,这个书,不同的书;同一种书,不同风格的版本

在教育上,申爸是看做一种资源,来涵养培育不同的人才的

基本上来讲,将来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绝大多数,是在小学这个关键期,孩子接触到的书,所决定的

申爸呢,只对把孩子培养成“某一种人”感兴趣。所以呢,目力所及,精心琢磨过的书,都是这类的书

至于去培养“别的类的人”,什么书最合适,申爸实在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琢磨

对于培养申爸目标中的哪一类人,申爸就目前所见,其出版者,就是那些出版社。很多别的出版社,他们出的书里,一本有书香的书,都找不到

它这个书香浓郁的书哈,可不是谁想“策划”,就能“策划”出来的

这个东西,里边涉及的环节,实在太多太多。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高水平的人把关,倾力协作,才能出来一本艺术品位俱佳的好书

嗯,大家仔细看,就看这本三国吧
版权页上,写着1982年10月出版印刷

叶先生的《重印前记》里边儿呢,落款下面的签注的日期是“一九八二年四月二十六日”

也就是说,
叶先生把“序言”写好之后半年,它这个书才出版
这么长时间!

其实呢,1982年的时候,叶圣陶已经权高位重,泰山北斗级的人物了
要找叶先生写篇序言
那可要花大心思的

其实呢,1982年的时候,叶圣陶已经权高位重,泰山北斗级的人物了
要找叶先生写篇序言
那可要花大心思的

很可能,在1981年一月一日的时候,宝文堂的编辑团队,就开始动脑筋,琢磨怎么才能接触到叶先生,把“序言”拿下来
这么个周期啊,就是两年的时间
现在呢?你什么出版社,出什么书,要两年的时间?

序言写好了,半年之后才付印,那还赚什么钱?这么慢,出书的都等着去喝西北风吧

结果呢,现在,人们都讲快,什么讲抢....批评你们哈,书,教育孩子,讲究的是“涵养”。快是不行的....

可是这个书哇,快是不行的

它是由一个团队....著者、编辑、校对、排版、装帧设计、印刷....充分合作,才能完成的
相互之间,需要大量的沟通和重复的试错过程
这需要大量的时间
现在呢,拿书作商品,跟流水线似的,就是要快

精心耕作的习惯,早已经没有了

所以呢,出来的产品,也就巨次

问题是,精心耕作的好产品,读者也不认

哎呀.....一个出版社,精心组织,认真制作.....几年,十几年出来的一套书,完了吧,印,印呢,只印区区2350册
真让然唏嘘不已

那书,真的好哇

引导孩子们读....比那些流水线上下来的垃圾,那要强得不知道有多远

可就是没人认

印2350本,估计最后还有一半,剩在出版社的库房里发霉

大家要知道,一本书,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总的预算是一样多的。要是把钱花在制作上了,就没钱出去吆喝了

有钱吆喝的,都只好是把制作的钱省下来

莫着急,慢慢地,申爸把这些书,都从库房里起出来,带到孩子面前,给孩子们看

行啦,今天就说这么多吧,《三国演义》

 

 


回复
27#
发表于 10-11 13:08|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003《水浒》2014年10月10日申爸荐书

 

哎呀哎呀,赶紧推荐书
那什么,今天呢,没啥可推荐的了
要推荐的,昨天都给聪明的妈妈们猜到了:
宋云彬 节编 的《水浒》

今早吧,申爸上孔夫子一看,好家伙,差不多全掏空了
剩下几本,估计是卖家还没来得及确认

至此呢,四大名著,就齐了...说还差西游记
西游记适合孩子,不用那个什么,节编
今天呢,申爸多花点儿时间,说几件事情
首先呢,是为什么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孩子在小学,一定要吃下
录音,阅读
不管是读节编本的,还是读原著
录音呢,评书也要听,原著朗读,也要听
为什么四大名著这么重要?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呢,是文化习得上的需要
第二个呢,是智力建构的需要
先说第一个
四大名著里面的故事,早已经渗透到我们这个文化里面去了

它已经融化掉,融化得那么利索,
即便是说出来,我们都习以为常到根本不把它和四大名著去联系了

不如,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比说,说周瑜打黄盖。

比如说,跟猪八戒一样
跟猪八戒一样,是真么意思呢?贪吃呗

跟四大名著联系在一起的说法儿,那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
孩子习得这些日常用语,最好的法子是什么呢?
自然,吃透原著
吃透了原著,就从根子上解决了文化现象中,很多很多很多的问题

要是孩子没有啃过三国,你怎么给孩子解释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你很难

孩子如果已经啃过三国,并且,像骆那样,对三国非常非常感兴趣了,你不给他解释,他也十分清楚地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理解得非常到位
这是这个
其实呢,我们很多爸爸妈妈,自己小时候,也没啃过三国
四大名著

现在,还不也对和四大有关的文化现象,熟知了么?
其实呢,这里面,有个效率问题
直接砍根子的方式,效率最高
光有习得文化的目的,还不足以说明,申爸为什么这么注重三国
四大名著

这其实,是和孩子的智力建构有关系的
换句话说,申爸重视四大名著,不止是四大名著本身。更重要的,是建筑在四大名著上面的其他的东西
后续

那个“一招存一机”里面的“一机”才是最重要的

空口说,是很难讲清楚的。申爸来举例子


回复
28#
发表于 10-11 13:10|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大申呢,接触四大名著,最早是孙敬修的故事

后来呢,在三上,听了曹灿版的《西游记》,在三下,听了《三国演义》。当时听的时候,很高兴听
故事么,孩子听进去了,就一直听,一直听

听完了《西游记》呢,申爸就给大申钱文忠的《玄奘西游记》

大申听了两下...西游记么,故事刚听完,还有点儿兴趣....就不听钱文忠了。转去听他的凡尔纳
听完了三国呢,申爸就给大申《易中天品三国》,还是听了两集,就跑掉了
然后呢,申爸就没再给大申四大名著。
一直到了四下。

申爸发现,大申已经有了自省能力
自省,自我反省。孩子会思考,他思考外界的对象。
当这种思考能力转向自己,自己思考自己,就是自省

大申很明显,四年级暑假一开始,申爸观察到,并确认大申有自省能力了
顺便说一句,这种思考能力,当转向思考本身的时候,就是哲学
就是说,思考思考,就是哲学能力
这种能力,在孩子十二岁、十三岁的时候,敏感期

孩子的思维,到了这个程度,原则上说,他在思维能力方面,已经发育完了:他已经无所不能了。成人能干的事情,原则上,他都能干了
嗯..这是插一句前瞻。话说,申爸观察到大申能够自省了,第一件想到的事情是什么?
你猜猜看?

呵呵,是听、读《水浒》

于是,大申在刚刚过去的暑假,读完了宋云彬的《水浒》,也听完了水浒原著。
水浒原著呢,是九月下旬听完的

宋云彬暑假就读完了
《水浒》是大申阅读的第一本四大
以前的,都听故事了

大申一听完《水浒》原著,申爸马上把《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鲍鹏山心说水浒》和《品读水浒传》装到Nano里面,让大申自己随便选着听
申爸笃定:这回,大申会很喜欢这些“讲水浒”的讲座
这和以前三国和西游,应该不一样了
果不其然

大申上来,试听了一下,就先选鲍鹏山。把鲍鹏山都听了

听完了鲍鹏山,大申开始听《品读水浒传》

今天早上还听了半个小时

(注:大申是04年6月的生日,现在上五年级)

此帖子已经被昊鹏宝宝于2014年10月11日 13:28:20编辑过。

回复
29#
发表于 10-11 13:23|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嗯....说一下哈,《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鲍鹏山心说水浒》和《品读水浒传》这几个东西,有什么区别
这三部节目,都是《百家讲坛》里面的

鲍鹏山新说水浒,属于解读性质的讲座

发幽阐微,从字缝里,从不为人说留意的细节里,发掘有意思的观点

当然,也从宏观上,阐述水浒每个故事里蕴含的道理
大申很感兴趣地听
一口气听完。十一期间,就听这个

品读水浒传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讲座呢?
品读水浒传,是百家讲坛早期的节目

00年或者01年那个时候的....记不清了,反正很早了
那个时候,百家讲坛那的定位,和现在不一样
现在是兼顾大众娱乐性

那时候,不管什么娱乐不娱乐的
就是一个学术讲座
现在的演讲者,嘴皮子都非常非常的利落
会讲  讲得好

那个时候呢?请来的都是学者
搞学问的
现在大部分是讲者,讲课的

他这个学者讲东西,很枯燥
语气有时候,都不很连贯
可是呢?大申非常非常喜欢听《品读水浒传》 

品读水浒传是侯会、刘世德、段启明、张俊、周先慎、刘荫柏、徐江、周思源和石昌渝九个人讲的

每个人讲一个专题
学术性的
我们看看,它这个学术性的,讲什么,就知道,和鲍鹏山有什么不一样了

比如说,今天早上,大申听侯会的《水浒传成书之谜》
侯会讲些什么内容呢?

他讲,这个水浒传里面的内容,是两百年间,民间渐渐流传聚集起来的
完了呢,到了施耐庵那里,他把流传的故事整理到一起
成书

怎么证明水浒传不是施耐庵想出来的呢?
侯会这么证明:
施耐庵是苏州人,南方人
水泊梁山在山东,北方
他这个南方人,对北方的风物,就没有深切的体会

所以呢,你去看他这个水浒传,一写到水泊梁山的具体景物了,就模模糊糊
十分不真切
相反,那个谁,到了杭州,那景物就真真切切
描写得玲珑剔透,如在眼前

施耐庵苏杭人么,生活在那里,描写杭州,是他身边的景色,看得足,吃得透,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栩栩如生如在眼前了
北方他没去过,写不出

我们看哈,它这个事情。侯会是讲学术研究的事情;鲍鹏山是“戏说”
这两个不一样
可是,不一样在哪里呢?你要是去说,很难说的
但是呢,大申听完了水浒,看完了水浒,听完了鲍鹏山,听完了侯会
诶,这就行了

“很难说清楚”的事情,这回,申爸不用怎么说,就能说清楚了

今天上学路上,申爸问大申,水浒原著和鲍鹏山讲的水浒,一样吗?
大申说,不一样
但是呢,都感兴趣听
是感兴趣听,他已经都听完了么

申爸就跟大申说,原著啊,是故事。鲍鹏山呢?讲的是原著的欣赏
可不是么:林冲是个性格懦弱的人,鲁智深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这话,在原著里面,根本就没这么说

原著只是讲林冲具体的事情,怎么懦弱的,逆来顺受
鲍鹏山呢?他直接指出,林冲性格是懦弱的
这就是欣赏和原著的区别
你们上课,马老师带着你们学习课文?
对吧?

马老师讲的,你想想,是不是就是在欣赏课文啊?
大申想了想,点点头
对啊,语文老师上课,就是在讲课文的欣赏么
大家注意:语文老师上课讲的内容的本质,是很难直接说清楚的

你不要说对一个10岁的孩子,对于30岁的成人,你都很难说清楚,语文老师上课说的内容的本质是什么
怎么才能说清楚呢?
用类比 

大申刚听完原著,也刚听完鲍鹏山,这两者在性质上的不同,在大申脑海里,是十分清晰的...尽管,大申描述不出具体是什么不同...不止是大申了,就是成人,也描述不出来
这种差异,很多是具有默会性质的

可是,不同是十分明显的事情。透过类比,这种不同的感受,就推移到语文课文和语文课上去了

申爸接着和大申说,《品读水浒传》和《鲍鹏山新说水浒》,有什么不同?
大申知道不同,但说不出怎么不同。

申爸告诉大申:《品读水浒传》是学术研究;鲍鹏山是娱乐故事
啊,这下子,大申明白了“学术研究”是怎么回事了

学术研究啊,这个事情。每个妈妈都是本科研究生博士生来的,专业的学术研究训练出来的
学术研究,怎么个性质?到底怎么回事?
很难讲清楚的
很多时候,很多人,连学术研究体验都没有很好的体验 

大申听完了《品读水浒传》听完了了《水浒》听完了《鲍鹏山》,申爸只要一指出来,大申就明白了:哦,原来这就是学术研究。学术研究就是这样的啊!

尽管他说不出来...不止他说不出来,你让申爸说,申爸也说不出来。
这东西,没法儿说
没法儿说的东西,怎么让孩子懂呢? 

嗯,这就回到主题了:为什么四大名著

任何的理解,观念

它们一定起源于具体的事物
要让孩子理解,感知
首先需要让孩子体验具体的事物

在理解什么是学术研究这件事情上,TMD具体事物就十分复杂

如果不能够有典型的、集中的事例,那人们就很容易迷失到体验中去,自己糊涂了,出不来

就像很多读完博士的人,还是不知道什么是学术研究一样
他每天做的就是学术研究,可是他进去了,迷失了,出不来
他就谈不上体验 

那么,如果你要让别人理解那些复杂的概念,你怎么办呢?
最好,是有一个典型的模型
诶,四大名著,就是提供这种典型模型的

在大申理解学术研究是怎么回事的过程中,典型模型是由三个东西构成的:水浒原著、鲍鹏山和品读水浒
原著好玩儿啊,故事,大申听,大申读;听完了,读完了,体验就有了
大申自省能力发展了,他接受鲍鹏山
也听,兴致勃勃地听

听完,他就有了体验
大申呢?听完鲍鹏山,听《品读水浒传》
他对《品读水浒传》也有了体验
这三种体验,相互之间去比较

他比较了,这时候,申爸给他指出来,《品读水浒传》是学术研究,
大申呢,就马上明白“学术研究”是怎么个回事了

大家注意:这三个材料,水浒原著、鲍鹏山和品读水浒,是构成整个模型的构件
这个构件,它必须要有,先开发出来
就如同你盖房子,你得有预制板、砖块、钢筋一样

你没有预制板、砖块、钢筋这些建筑材料,你怎么盖房子啊?

现在,申爸要问你:那种领域里面的东西,会有现成的预制板、砖块、钢筋?
只有那些名著!

你这个不是名著,谁会去“戏说”?谁会去“研究”?

为什么要给孩子四大名著啊?原因很简单:只有围绕着四大名著周围,才有各种各样的已经做好,拿出来卖的“建筑材料”!

你所我逆反,我就不四大名著,我来个什么...镜花缘?镜花缘,文学价值也很高啊
镜花缘为什么不行?
你镜花缘
镜花缘完了呢?

你到哪里去找鲍鹏山新说镜花缘?
没有么
这根本就没有
你要选镜花缘,镜花缘完了。完了就完了
没有了

要讲开发好,现成的建筑材料,水浒传西游记才哪儿到哪儿?三国演义、红楼梦才多呢
要什么有神秘感
什么
所以啊,为了将来建筑起华美的高楼大厦,四大名著,必须的


回复
30#
发表于 10-11 13:29|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这是这个....说哪儿去啦?
该说什么了,下边?

嗯,先不说了,累死了
那什么,顺便补充几句

老是有聪明的爸爸妈妈问,为什么《水浒》?为什么不是《战争与和平》?

从小说的角度讲,《战争与和平》当然要比水浒强了

可是呢,我们给孩子资料,不只着眼于小说

小说本身
我们是要给孩子一个体系,一个系统

你说,你给孩子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完了呢?

你在中国,找不到鲍鹏山说《战争与和平》啊?
那完了就完了
白费了

所以呢,申爸给出的资料,是一个精心构建的体系里面的一个角角

这资料呢,只是一个开头
大头在后边,还没来呢!

你现在单从这个角角的角度,说那个角比这个好....
申爸也同意

可是,那个角,完了呢?完了就没了

这个角呢?无穷无尽的后续

后续的那些东西,
才是建构智力,建构世界观的关键的东西

哎呀,不说了,累死了。休息会儿去

 


回复
62 篇,显示:16 - 30篇 
社区导航
同龄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