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同龄圈 育儿你造吗 好好ci 流行时尚 女人心情 败家妈妈 孕期话题 准备怀孕 幸福母乳站 幼儿护理
查看:1w|回复:38

和欣宝宝一起长大

回帖 发帖
16#
发表于 07-26 14:39| 只看楼主| 正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退园的反思
2006年04月13日 星期四

终于,还是给欣宝宝退园了。

主要原因是她被小朋友抓伤了眼睛。当时老师还以为只是抓伤了脸,及时处理了脸上的两道血痕。陈姨接回家才发现,靠近左眼角的眼白好多红红的 。

当我听说时,正在外面办事,心里急得呀。偏又狂风暴雨,等我回到家欣宝宝已经睡了,早上走时她也没醒。一直到下午回家才看到有红丝的眼睛,陈姨说这已经好多了。

我最担心的安全事件还是发生了。我能理解,那么多小朋友,磕碰很正常,老师是不可能分分钟守着欣的,所以对于年龄最小,个头最小的欣宝宝就更危险了。

这几天一时在思考着,为什么老师总是反映欣宝宝害怕自由活动时间,不愿意参加室外的集体活动。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她一定有压迫感。在那些比她高大的孩子面前,她的自我保护机制让她害怕。我也亲眼见过一次她在玩着被小朋友推开的情景。这些挫折感如果继续下去,一定会损伤到她自信心的健康成长。

虽然马园长谈得非常诚恳,甚至还提出加派一个老师专门带欣宝宝。特别是晚上班主任蒋老师到家里来,都让我特别感动。可是,我下定决心了,这次不能再错了。

欣宝宝的安全是第一位的。以前在詹博士幼儿园老师多,孩子少,所以那时更小,也没有出这么大的事,最多也只是碰着了。现在这儿再加老师,也不可能做到时时守在她身边的,而且大孩子也多了太多。

所以,欣宝宝虽然已经适应了,并且很快乐,但我还是决定退园。并且,在2岁之前,绝对不送幼儿园了。我希望她能有足够的能力保护好自己后,再考虑集体生活。

昨天办了退园手续后,启动预备方案:在东方爱婴报了启蒙班和音乐班,以后每周上两节课。机关幼儿园的亲子课又要开始了,以后一样可以有集体活动的,相信欣宝宝不会寂寞的。

蒋老师说,欣宝宝虽然年龄最小,却是自理能力和表达能力最强的。很好玩的是,每次午睡放故事时,碟机里面说一句故事,她就躺在床上把后一句抢先说出来,特别可爱。

老师说起来有些伤感,说老师园长们都极喜欢欣宝宝的。我说,等欣宝宝再长大点,以后再和大家玩吧。

这次主要是我的决策失误,希望吸取教训,以后要更加谨慎才好!

回复
17#
发表于 07-26 14:38| 只看楼主| 正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我整理的经典的书目
2006年08月04日 星期五
 经典书目
 育儿类(可按顺序阅读)

 李跃儿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新版)

《牵手两代1-4》(0806新增)

(美)阿黛尔.法伯等著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 (0806新增)

 小巫

《让孩子做主》(0-1岁)

《给孩子自由》,(1-3岁)

《和孩子划清界限》(1-6岁)

[美]帕蒂·惠芙乐

《倾听孩子》

 孙瑞雪

《爱与自由》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

 [美]海姆·G·吉诺特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亨利·克劳德博士 约翰·汤森德博士

《为孩子立界线》

 卢勤(6岁以上)

告诉孩子,你真棒

告诉世界,我能行!—成长面对的50个问题

好父母 好孩子—卢勤30年家教精华

 以下为选择类阅读


蒙台梭利

《童年的秘密》

《有吸引力的心灵》

《发现孩子》

 英)A. S. 尼尔周德

《夏山学校》

 黄晓星

迈向个性的教育一位留英、美学者解读华德福教育

 健康类

 [日] 松田道雄

《定本·育儿百科》

 医学博士 威廉·西尔斯 玛莎·西尔斯

《亲密育儿百科》

 王应麟

《小儿王的育儿经》

 吴清忠

《人体使用手册》

 唐云

《走近中医》

 婚姻家庭

 [美]亨利·克劳德 约翰·汤森德

为婚姻立界线

 [美]格雷

男人来自火星 女人来自金星

 玛希娅·葛芮

《相信童话的公主》--女性寻找自我第一书

 罗伯特·费希尔

李嘉诚先生真情推荐——《盔甲骑士》

 李子勋

《幸福从心开始》

 心理学.自我修养

 徐浩渊

《我们都有心理伤痕》

 许宜铭

《拥舞生命》 

[美]亨利·克劳德约翰·汤森德

过犹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限

 [美]亨利·克劳德 约翰·汤森德

《界线对谈》(过犹不及续集)谈判艺术的技巧

 岳晓东

《登天的感觉》
回复
18#
发表于 07-26 14:38| 只看楼主| 正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她为什么哭
2006年08月03日 星期四

近日太累,昨天一回家就躺在沙发上就睡着了,迷糊中总听到欣在哭。半醒中听到了个大概。

当时外婆在给欣讲故事,外公在一旁学电脑。隔一会儿,外公就会叫外婆过去指点一番,每次外婆都会应声而去,留下欣大哭。一个故事没讲完,外婆已经被叫去四五次了,每次都留下欣在那儿大哭数分钟。

在欣哭时,外公总在说:不要给她讲,要她不哭了再讲。欣欣你说我不哭了,外婆才会给你讲的。欣这时不管不顾,哭到外婆接着讲才停住。

外婆讲了不到两三页,外公又叫外婆了,欣又大哭起来。我实在忍不住了,挣扎着醒来说:外婆你就告诉欣欣等一下嘛。欣看到我醒了,马上停止了哭,也不管别人了,跑过来和我玩了起来。

吃晚饭时,我很认真地向外婆外公指出了这件事的几点失误。

1.外公频繁地打断欣听故事,这明显是在破坏她的专注力。平时总在叫嚷着要求她专注,关键时刻却自己亲手破坏着。为什么不可以等外婆讲完一个故事的空隙再喊她帮助呢?讲一个故事被打断五六回,就是成人也无法忍受啊,何况一个两岁的孩子。这样怎么形成专注的环境,怎么有专注的机会?

2.外婆在给外公帮忙时,应该先给欣一个交待啊,至少也得说一句:外婆帮外公看一下,欣欣你等会儿。欣平时是最讲道理的孩子,只要她理解了同意了,肯定不会哭闹的。

我举了个小例子,如果今天外婆是和一个成人在聊天,来个人要她办事,她肯定会和正在说话的人打个招呼,比如说我过去一下就来了之类的话吧。外婆点点头。我说,这就是人与人之间起码的尊重啊。你不能因为欣是个孩子就自顾自地做自己的事,她也需要尊重,需要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你突然离去,她怎么不哭?

3.外公要求欣不哭再讲故事,这并不是正确的处理。她现在并不是无理取闹的哭啊。不管是感觉被突然抛弃,还是被打断正在听故事,她都应该哭啊。她的哭,是最正常的反应。她的哭就是应该以继续讲故事来得到满足和抚慰。

平时我们讲不在哭闹满足她,但是也得分具体事情。这一次的哭,完全是外婆外公的错误行为导致的,所以她的哭有道理的。

外婆外公听着,连连点头,一旁的陈姨也听得点着头。确实,平时再学多少理论,再有多少体会,不在一件事例中得到经验教训,是很难有深刻理解和正确操作的。

特别是像外婆外公陈姨,他们平时都是从我的讲述和言传身教中获取知识,这点点滴滴的渗透太重要了。

回复
19#
发表于 07-26 14:37| 只看楼主| 正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应对吃饭时玩东西--行为后果笔记
2006年02月24日 星期五

欣确实太小了,暂时我还没有观察到实施行为后果的实例,也许是我还不够细心。但是“承担后果”这一条的重要性,时刻在心中转着。特别是如何正确的运用,也一直在思考着。

看到一个实例,还有徐浩渊博士的分析,真好。

三岁多的小豆子吃饭时要把火车放在餐桌上,爸爸几次要求拿并威胁:不拿开就把火车仍掉。豆子仍把他火车放在桌上。爸爸决定强制执行,一把抓起火车,开门准备丢出去,豆子开始放开嗓门的哭了起来。

妈妈安慰豆子,并给给他解释:饭桌上现在要放东西了,等一会吃完了,可以继续放火车的,我们的规矩是吃饭的时候,桌子上只能放置食物的。豆子依然很伤心的哭着,他爸爸则在一旁很生气地大声责骂。

当妈妈的当时气急了,很想冲过去把其他的火车统统的丢在外面,只有那样才符合她易怒的性格,但在内心提醒自己那样对孩子是更大的伤害。虽然内心很不希望豆子的爸爸这样粗暴的对待孩子,可是顾虑到他的颜面,也不想在孩子面前争执,就控制自己没有想以前那样和他当面争起来。离开去房间放松自己回来后,一切恢复了平静。

针对豆子妈妈说“我一方面希望孩子有主见,一方面又希望孩子不受伤害。” 徐博士说,孩子也要学会纠正自己错误行为的“主见”,而且,你认为所有的事情都顺从孩子的意志,才不会“伤害”他们吗?

她说:在孩子把火车放在餐桌影响大家进餐一事,应该遵守家里的同意规定,即,吃饭时候,桌子上只能摆饭。

孩子这个时候闹,是下意识中在试探他能不能有特权不遵守正常的规定。而且,他心里明白,只要他坚持,妈妈会出来替他说话,要么矛盾转移为你和他爸爸的冲突,要么他可以不守规矩。这对孩子的教育太不利了。大家遵守的这些规矩,他必须遵守。

就像他用手摸火,就一定会被烧痛,他就学会了。也许,他为了你们把火车拿走,大哭、不吃饭。这时候,大家不要去哄他,让他到自己房间哭,不影响大家吃饭。等到他发完脾气,自己要求吃饭再说。这是孩子学习行为规范的基本方式。不用打骂、申斥,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他不遵守,承受自然后果:不能和大家一起高高兴兴第吃饭。甚至到他要吃东西的时候,可以告诉他:看,你刚才不吃,现在你最爱吃的鱼没有了。这是他的行为后果。

千万别再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表达父母的争执,这是最让孩子感到困惑的。

想起欣也有过要在饭桌上玩东西的时候。 

在她一岁七个月时,有次刚坐在餐桌旁,她非要玩刚买回来的牙膏。我们怎么拦也不拦不住,我就干脆让她玩。她拿出来放进去摸来摸去,玩了约两分钟后,就把牙膏放回盒子里递给我。然后就自己拿自己勺子吃起来了。这期间我没有说一句话。

不知道我这样的处理是否正确呢?我当时考虑她的年龄段,所以想到的是让她先充分满足。

我想如果是三岁了,我也应该让她自己承担行为后果的。在此之前,我得慢慢摸索正确的过渡方法了。

回复
20#
发表于 07-26 14:37| 只看楼主| 正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2006年02月19日 星期日

欣宝宝自个吃饭其它早会了,可就是得看心情。发挥稳定吧,和我们一起坐在餐桌旁,一碗饭一碗汤差不多可以和我们一起结束。发挥不稳定当然居多,上半场自己吃,下半场得喂。最不稳定时,就是上了桌几分钟后就要下来,然后满屋子乱跑,陈姨追着喂。和她说过许多次了,不要追,可是她就是心疼怕饿着了,怎么也做不到。

平时欣宝宝都在幼儿园吃完回家,周末我只有一天在家,能真正和她一起吃饭机会不多。难得碰上一回她乱跑不吃饭,我也只是不去喂,却没有进一步的表示。一岁九个月的欣应该不能再完全只有满足了。对此训育的道理我清楚极了,实践起来确实不那么容易。主要因为,我无法面对她的哭。每当她的哭声响起,特别是泪水掉下来的时候,我的心痛极了。

以前不知道为什么,只是觉得自己小时候受苦太多,总希望欣不再受苦。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慢慢明白过来,真正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心理伤痕在发作,我正在把自己的内心伤痛投射到孩子身上。

像很多童年时代经历过情感创伤的父母一样,我把自己的伤痛和孩子的伤痛混为一谈,分不清楚哪些是自己的情绪反应,哪些是孩子的。欣宝宝那小小的难过,在我心中却被升级为了痛苦,她的一点儿焦虑,在我看过已成为了巨大的恐慌。而这一点,几乎是每个家长都有表现,只是大家没有认识到。

昨天休息,中饭欣宝宝吃得不错,上半场自己吃,下半场我喂完了才下去玩。晚饭可不行了,自己吃了几口菜就大喊着“吃完了”要下去玩。拦不住她,就只能放她下去。

她自己下去玩还不算,招着手喊“妈妈来”,要我陪她一起玩。我告诉她,饭还没吃完呢,要吃完饭才能玩。欣宝宝不干了,喊着:“妈妈来,妈妈拿碗来”,意思要我端着碗陪她一起玩。我摇头,告诉她不行。陈姨在一旁说,你是说不过她的。果然,欣宝宝再喊几声看到我没动,大声哭了起来,眼泪大滴大滴地流着。

我的心痛起来,很想站起来随她走。可是我的理智告诉我,不能如此了。

我知道,婴幼儿的情绪自我控制是受下丘脑网状结构的直接指挥,受大脑皮层的间接控制、意识的控制。一岁以内的小孩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大哭大闹,这是很正常的。家长应该给予最大的抚慰和最及时的关爱。这样可以促进孩子对父母安全性依恋的形成,让他信赖周围的人,同时形成良好的气质。而一岁以后,就应该逐渐训练孩子行为的自我控制,两三岁以后,逐渐让他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幼儿的情绪自我控制能力一般在三岁以后会逐渐成熟了。

欣宝宝快两岁了,一些简单的规则得逐步建立起来。我不能在她哭闹时妥协,在她犯错时却又责备她,这不但对孩子不公平,而且也将无法顺利地进行正确的训育,让她心理健康地成长。

我忍住内心的冲动,静静地看着欣宝宝号啕大哭。她的声音越来越大,泪水越来越多,陈姨看着我没有动,也只好站在一旁。仿佛过了许多(陈姨后来说这个时间段其实不到两分钟),欣宝宝的哭声慢慢小了,带着一些花腔,想停下来又有些不甘心地继续了几声。看到我依然平静地坐在那儿,她开始用手去抹眼泪,哭声已经停止了。

我赶紧说:“不要用手擦,妈妈帮你擦好不好?”

“好!”欣宝宝将头轻轻地靠在我的胸前,安静地让我帮她擦干眼泪。

我把勺子递过去,她立刻张口吃了下去。

这时老公在那边喊外公看照片,欣宝宝听见了,立刻转身往房间跑,一边还说:“欣欣要看照片。”

我赶紧说:“等下吃完了再过来吃,好吧?”

“好!”回答这句话时,人已经跑得老远了。

我一边自己吃饭,一边等她。

一会儿,听到老公在问:“欣欣你去哪儿去啊?”

“我去妈妈吃饭。”这是欣宝宝的声音。几秒钟后,欣宝宝已经跑到我的面前,张着大嘴等我喂了。

喂过了她又跑远,过一会儿又跑回来吃,吃了又跑。来回几趟,饭吃得干干净净。最后自己捧着碗喝了一大碗汤。这餐晚饭正式结束了。

这只是第一步,欣宝宝的习惯会慢慢转变过来的,这需要我的耐心和智慧。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我得战胜自己。在应该坚持原则的时候,我要做到不动声色,允许她哭泣叫嚷,允许她表达自己的愤怒,自己则非常平静,并且坚定不移。

是的,我曾经发誓绝不让欣宝宝体验我所经历的那些痛苦,但是这并不就意味着就得让欣宝宝只享受快乐,而与痛苦绝缘。这是不可能的,这只能阻碍欣宝宝对任何痛苦的承受力啊。这个关键,主是要分清“打击”与“伤害”。

“打击”指的是在训育的过程中,孩子可能经受的一些失望和难过,是孩子能够承受的痛苦,也是他们成长道路上必然经历的挫折;“伤害”则指的是对孩子的身体施以暴力,或者由于漠视、遗弃、责骂、威胁而给孩子带来精神上的创伤。  

最记得小巫书中的一句话:我们可以让孩子适当地承受“打击”,却永远不要伤害孩子。

在孩子经受“打击”而难过的时候,我们要学会采取“我知道你痛苦、我愿意陪着你一起受苦、这样我们一起成长”的态度,而不是“我受不了你的痛苦、我要尽快结束你的痛苦!” 。

今后的路程还有很长,以后遇到的事太难预料,但是在遇到此类事情时,我想我可以遵守这两个原则:

一、 尽量客观地评估孩子的痛苦程度,到底是否像你所感受或者想象的那样严重。

二、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要让它占主导地位,蒙蔽了你的判断力,让你做出对孩子成长不利的举动。  

回复
21#
发表于 07-26 14:36| 只看楼主| 正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试误
2007年11月26日 星期一
   
  

(最近忙得抓狂,写日记的时间都没什么了。)

妈妈,这个是纸的还是塑料的呀?

是塑料的。

那不融化了吧?

是的,不会融化了。纸的会怎么样?

纸的放在水里会融化!

欣一脸老手的样子把手中的塑料薄膜放水里一放,玩了起来。这个经验的得来,可是付出了一些代价哟。

话说那日在1+1上了半天课,留了家庭作业。回家做完后,欣非要像教室里那样用布沾点水擦。当时陈姨还在的,她说纸张不一样,教室里那个有塑料,这个不能沾水的。欣不肯,到处找水。

一会儿,她干脆爬上洗手台放了一池的水,把那纸往里一放,拿块小布哗哗地擦。陈姨一旁急得边说边去捞,我拦住了她。我说,不就是一张纸嘛,让欣自己发现结果也不错呀。

我俩做自己的事去了,欣一个人在那玩。过不久,她大声喊:妈妈,妈妈,烂了!烂了!

我赶过去,一池的碎纸末,欣忙着这边捞捞,那边捞捞,怎么也捞不出来了。

我问她,作业呢?

烂了!

怎么会烂呢?

我放在水里,用这个擦,就这样……烂了!

你知道为什么会烂吗?

欣抬头看看我,看看一池的水,又拿手去捞。

陈姨一旁说,因为纸放在水里会融化的,所以就烂了。

哦!欣点着头,重复了好几遍。

哎,心里觉得有点可惜。我正准备去拿塑料纸给欣试一试,让她自己得出结论呢。

不过欣已经把这样事记得牢牢的了,每次遇着水时,都要问问,这个会不会融化,那个会不会融化。现在想来,下次有机会,再多准备一些材料就更好了。

想想,成长的机会就是这样无数个试误的机会组成的。

大多数成人,往往希望孩子不要走了弯路,生怕那弯路浪费了宝贵时间,于是恨不得把自己的经验或是成功之路一古脑儿全部都给了过去。但是他们却忘记了“失败为成功之母”这句名言,如果没有了失败的体验,那有成功的经验呢?孩子得到的,不过是别人的复制品,失去的是灵活运用与升华发挥的基础。

很多时候,不是自己亲自得到的,就是无法理解。因为很多路,不走不行。这也是为什么非要等到很多年后,人们都会感慨:当年父母说得多对呀,我怎么就是没理解呢?

为什么呢?只因为,终于经过了无数次的失败,我们才真正明了与理解了。

回复
22#
发表于 07-13 21:59| 只看楼主| 正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成长的选择
2008年05月19日 星期一

最近看到一些朋友们在讨论小小班和小班的问题,不由得想起了欣的一段成长经历。

欣是04年5月的,进园是全班最小的,两岁两个月,直接进了小班。当时有个亲子班,应该是你们说的亲子班。说实话我当时根本没有考虑那个亲子班,基于欣的运动能力相对较弱考虑。

欣的运动能力当时落后她比大20天的好朋友起码将近半岁的差距。不用说上楼梯了,哪怕是跑起来也是很难的事。我特别希望她能在一个较强的环境中获得能量。那时的我最怕她得到特殊待遇,会有更多的保护,所以我没有告诉老师欣的身体原因。只有当老师有疑虑她是不是被抱得多了,才显得运动差时,才会说一句:也不是啊,她就是稍微弱一点,请老师多给她锻炼的机会,别太护着了。

对于会被小朋友撞倒,会被欺负也想到了。我觉得有撞到才有爬起来,如果总是保护着,她有可能会发展得更慢。最幸运的一点是,对于教育这方面,基本是我一个做主,身边所有的亲人都是一个意见:你做主,我们支持。于是没有变数,欣进了小班,混龄。全班有35人左右,两教两保,当时最大的快五岁,三岁以下的好像有三四个。传统园。过了一个学期差不多快40人了。

现在回头看,越发觉得自己英名

欣最大的收获就是运动能力突飞猛进,特别是躲闪功夫绝对一流。曾亲眼见过放学情景,一个小小的身子往外挤的过程中,眼见有一人飞撞过来,千均一发时刻,小人儿轻轻一晃,便见来人飞过,小人继续外挤。那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毫发未损,不动声色。突想,高手们的铸就,不就是在这千锤百炼之中吗?

欣的今天,了解的朋友们都会感慨万端。其实无它,就有一条,我把她当最最普通的孩子,没有任何特殊照顾。受了我的影响,家人们也跟着不过多的担心,老师们根本一无所知,就越发只当一个需要多锻炼的同学。

曾在心理访谈看过一个故事,一个小朋友胆小得连下滑梯都不敢。究其原因,原来是出生时患有疾病,虽然治好了,但是母亲一直当他病孩,百般照顾,结果害得他无法进入正常状态,连自己都没法当自己康复了。

当时看了心有所感,看来我的选择确实正确。给欣一个正常的环境,真的比一味的保护她更重要。面对这个世界的能力,永远不是我能给她的,唯一只能靠她自己的努力去获得。

对于交往的问题,反而觉得更多的关键在于家长的信心与反应。

我总得保护自己的能力应该排列第一,属于向外扩张的基础。一个人如果连如何保护自己都没有办法,何来向外的信心与能量?

于是,我静静地等着。直到那一天,看到欣对大自己快三岁的小哥哥毫无惧色地说出:“不行,我要给XX吃的。”“好吧,那我也不跟你玩了。”我欣喜,我知道她对自己的能力已经完全有了信心。而这个信心,就是在大孩子环境,没有人特别保护她的环境中一点点一滴滴适应出来的。

如今,她的下面又有一批小朋友,她长成了真正的欣欣姐姐,她陪着这些小朋友一起玩的情景,是否就是当年她跟着大孩子一起的再现呢?

呵,生活啊,永远不会完全在自己的掌握中,成长的机会啊,永远只在尝试中。

回复
23#
发表于 07-09 13:02| 只看楼主| 正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回复
24#
发表于 07-09 08:25| 只看楼主| 正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不错的妈妈哦!我学习你的想法,太棒了

回复
25#
发表于 07-08 23:08| 只看楼主| 正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划清与父母的疆界
2008年04月10日 星期四
R妈:
我真是有点四面楚歌,在家里。老人不同意我的养法。应对孩子,我还能放松,可是,我父母亲不给好脸色。

我:
怎么不给好脸色?

R妈:
出点状况,就说我的教育方法不对,从小就没引导好。孩子早起哭,就吼,哪有小孩一起床就哭的?应对家人的责备而耗费的心力,远大过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而耗费的。真想让家人在这种时候,收起他们的责备,给我默默的支持。

我:
我有一个朋友,她的妈妈属于控制欲很强的。有一天,她想带女儿出去玩,当外婆的很生气,说外面那么冷,感冒了怎么样怎么样,你平时就是怎么样怎么样……骂了一通。朋友气得要死,我提了一个建议:试着回答外婆:是的,今天挺冷的,我会多带一件衣服,再多点一把伞。等下我们会早点回来的。来,臭臭跟外婆再见。呵,后来她果然又遇着类似情况,大致这般一说,当外婆的一下子不知再多说什么,就不说啦。

父母有自己的意见是理所当然的,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理解、尊重,同时也可以坚持自己的想法呢。

R妈:
我家,我过滤了妈妈的想法,依照自已的执行。她就会不舒服,记在心里。然后,孩子状态不好,就说我的教育方式是错的。这样下去,长大会怎样怎样云云。

我:
让我们看看如何划清与父母的疆界:

你没有必要事事让父母明白你、同意你、影响你。他们有他们的愿望,那是他们的事情。你有你的情况,处理方法,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用正常的方式表达自己,就可以了。

平静地看着她,说“我可以回去想想你的话,我相信自己能够明白(或解决,或...)。” 然后走开。这样发生多次以后,你母亲的行为会慢慢发生变化,因为她能明显感到,站在她面前的是一个有自尊、自信的女性,而不再是那个可以被她随意说道的小女孩。因为你对她的行为,没有了小女孩的反应。

我们不需要非要得她的同意和认同。

R妈:
我明白。我告诉她,我的孩子,后果我来承担。

我:
呵,不必说得这么绝情呀。这个话,自己心里明白,但是不必说出来的。划界线不是硬生生的划一道,而是用自己行为慢慢建立。只要一辩解,一生气,一难过,就是继续与她纠缠在一起。

R妈:
是啊,我是受伤。

我:
你受伤是因为你想得到她的认可。但是,你已经成年了,你需要的是自己对自己的认可了。

R妈
对啊,我是想认到她认可,这我明白。我从小缺这个。要慢慢改变呢。

我:
嗯,大部分人都缺这个。我们求不到的,就只能不求。这就是成长。需要认可,是孩子式的。孩子长大了,就是自己对自己负责。

R妈:
我自已对自已的认可度,倒是在这两年间,提高了许多。我没按照她的想法办,我妈就认为是大不敬了,哪里还谈得上让她觉得受尊重?

我:
你尊重了她,她没觉得,这是她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了。呵,她需要慢慢适应你的变化。

R妈:
是啊,所以她觉得,和我们在一起,真是太不爽了。

我:
嗯。她需要爽,只能慢慢自己调整了。刚开始变化时,大家都不爽。

R妈:
是啊,尤其是我这种,从小乖到大的。

我:
呵,你终究要长大的。这个不爽,一般都在孩子期,她不过是延迟了现在。但是,这是必经的。

R妈:
哈哈,有时候,我也这么想。青春期的时候,我妈也没怎么被我反叛过。。

我:
所以罗,现在该受一下了,不然,她的人生还不完整呢。


R妈:
我从小都是一直小心看她脸色的。我十五岁,去外地读书,后来就工作了,我妈真是没怎么被我反叛过。所以,她很怀念以前的模式。

我:
呵,没办法啦,女要长大啦。虽然晚了几十年,但是还是,,,要长大啦。

R妈:
我妈说过:现在,我也管不了你了。你也不归我管了。是我结婚后说的。

我:
孩子都几岁了,如果还能被她管得了,那就有问题了。

R妈:
那个年代的父母都是爱控制孩子的。

我:
所以呀,这样的老妈,晚了几十年,也得走这一遭了。每个妈妈都要经历孩子的成长,每个妈妈都要面对孩子的独立,每个妈妈都要学会孩子的自主。



R妈:
我妈说,就是因为我觉得自已有问题,所以在带孩子方面都和她对着干。我今晚回去,可能要听我妈教育,不知道会不会批叛。谢谢你,给了我力量。

我:
为什么要教育你?

R妈:
因为她觉得R的状态不对,都是我的错。

我:
这话儿,说了万把遍了,再说,还是那么几句。

R妈:
哈哈,还说我母乳那么久,变态。

我:
嘿,反正已经吃了那么久,咋样吧

R妈:
嗯,我都是为你好,我怎么不说别人?我简直让她痛心疾首。

我:
我知道您为我好,谢谢你。真诚地谢谢妈妈,她确实是真心真意为了我们好。

R妈:
5555我现在还说不出口。

我:
在心里试试,找句说得出口的,类似的。真心地感谢母亲,认同母亲,这是我们成长最重要的一步。

R妈:
好吧,互相认同,从我做起。我能给的认同,就看她觉得是不是她想要的了。

我:
当你真心地觉得感谢她,认同她时,她的心会深深感受到的。那是心与心的认同,爱与爱的流动。

R妈:
真谢谢你。

我:
平静就是力量,记着这句话吧。我是这样走过的,所以感受很深。

“也就慌了一分钟左右,我听见自己告诉自己:如果她生我的气了,只能说明她一时无法接受这个冲击她几十年的观点,而不是我做错了什么。我不必害怕。我们的母女关系,不会因此断掉。”

“我继续听,听到她说完了,说:好的,我明白你意思了,我会好好处理的,你放心吧。有什么事,我再来电话和你商量。母亲无比高兴地说,好啊好啊。”

这也是一步步走过的,不要害怕。只要开始走,平静地走,就会走到这一天的。

R妈:
我发现,敞开与妈妈谈,最限制我的,还是自已。很难开口。我在积累力量。

我:
力量的积累,是在经验中获得的。

R妈:
从一件事,从只言片语开始。

我:
是的,最小的点,最容易的点,无论如何,只有开始了,才能有积累。

R妈:
谢谢。
回复
26#
发表于 07-08 13:15| 只看楼主| 正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写的真好,原来是聪儿爷爷介绍您来的呀

呵呵,聪儿爷爷的文章也写的很棒呢,是个很用心的爷爷

回复
27#
发表于 07-08 13:06| 只看楼主| 正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陪着孩子一起长大的过程中,很多妈妈的自我修复,也开始觉醒了。

回复
28#
发表于 07-08 11:38| 只看楼主| 正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爱自己--自我价值思考之二
2006年04月26日 星期三

沉淀了近半个月,一直在思考关于自我价值的问题。

怎样才能有一个正确的自我价值,我想,唯有以“爱自己”为基础,只有接受了自己,真心地爱护自己,才能得以构建一个正确的自我价值。

论坛里看到一个四岁男孩的故事。做父母的认为上海的教育水平好,就让奶奶带着住在了叔叔家,做婶子的发现这孩子有许多太过成熟之处,她写帖说:

一次喝鸡汤我们已经喝过了剩下一点老公在喝,老公说这鸡汤非常好喝傲傲你喝一点,小孩就喝了一口问他好吃吗?小孩:好吃。老公说:那在来喝一点。小孩:我不喝了,我喝了叔叔就没有喝的了。

我们去超市买盆小孩看中的是一个兰色的,我们喜欢的是绿色的最后买了绿色的,小孩也不吵闹就说可恶。我们三个就跟他开玩笑的生气说:你说谁可恶?看到三个大人都生气了小孩就有点怕怕了,这孩子憋了一下就说:我自己可恶。

他才四岁大的孩子就说出这样的话我听了是非常的痛心,我只是觉得孩子就要有个孩子样,他这么小就懂得察言观色还知道如何才能讨大人欢心实在是太辛苦了。

在她后面的帖子里,她描述那对父母是怎么样的给孩子提供好物质条件却不关心小孩的精神需求。他们除了语言和想法上表现很爱这个孩子,却没有实际行动。

她写道:感觉嫂子非常的宝贝自己的孩子的,但是她自己却不用心自己带孩子,没有工作的时候自己去打麻将把孩子扔给奶奶带。孩子才四岁却放心把他放在千里之外的叔叔家。她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吗?

看到这儿,实在为孩子太心痛了。我回帖说,不知孩子父母或是带养人的成人关系如何,这个懂事的孩子习惯了承担所有责任,并且极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很有可能他所生活环境里,成人之间的关系比较恶劣。

“你说谁可恶?看到三个大人都生气了小孩就有点怕怕了,这孩子憋了一下就说:我自己可恶”可以看得出,这孩子总是处于随时被会抛弃的感觉中。他习惯为成人的情绪负责任,他必须照顾成人,讨好成人,承担所有的错误,才有生存安全感。

这位楼主,我估计应该与孩子以前的生长环境有关。

孩子是敏感的,他并不一定有意识的做出这些乖巧的行为,但是他潜意识里很清楚,怎么做才不会得到责骂,才不会听到成人类似“你不听话,我们就不要你了”的话。

家长应该帮他重新建立自我价值,让他知道,无论做错了什么,家长都是爱他的,不会抛弃他的。家长生气,只是因为他做错的事,而不是因为他这个人。

让这个孩子重新拥有正确的自我价值,就得家长付出更多更正确的爱了。

可以想像,这个可怜的孩子的自我价值将会很低,长大后一定会习惯看别人的脸色,拚命讨好别人。最难过的是,他将习惯地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错。他会常常有一种很渺小,很卑微的感觉却根本不知道为什么。

为什么会有结论呢?在许宜铭的《拥舞生命》一书,有这样一段:

当我们是婴儿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接收到父母亲给我们无条件的爱,但是这样的爱对我们而言,接受的时间及份量都太少了!很快地,我们就开始接受有条件的爱。

我们的父母亲 在内心深处受到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他们也认为我们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会是有用的、有价值的,才会被喜欢、被尊敬、被爱。于是父母为了爱我们,开始用他们的爱来控制我 们、塑造我们。为了适应这个环境、避开惩罚和痛苦、得到认同和爱,必须开始做些不是出自内心的行为。逐渐地,我们依附外界标准的性格开始形成。

在这段六岁以前的成长过程中,能得到愈多真爱、愈多‘无论你是什么样子,父母都是爱你的。’这种无条件的爱愈多的人,他的存在意识就愈强。

但是父母亲都深爱自己的孩子,因此非常着急想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努力以社会规范来教导他们。许多为人父母者无法看见自己在生命里面所压抑对过去生 命的浪费及不喜欢自己所造成的后果。他们总是希望孩子比自己更强,在孩子还没有充分得 到无条件的爱之时,就给他们有条件的爱,去塑造、教导他们,换句话说,孩子们对自己内 在的存在,并不能拥有很充分的满足,当年事日长,就开始在外在的世界追寻认同、肯定,于是会用两样东西来弥补自我存在价值的缺乏,第一种是做些什么(doing)?第二种是拥有什么(having)?来替代自己的存在价值。

太多的孩子是这样长大的,那就是今天的我们。我们莫名的害怕伤害,;我们全身心的照顾别人的需求,却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我们无法接受自己的不足,我们需要外界的支撑;我们无意识地填着自己缺失的空洞,却没有意识到那真正的原因……

我们,真正地无法爱自己。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得到持久的,无条件的爱。我们不知道如何接受自己的不足,不知道在受到伤害时如何接受自己,我们不知道如何获得自己内心最基本的需求,我们甚至都不知道如何让自己最自然的哭笑。

许宜铭说:重塑父母做自己的父母,重头再来,无条件的爱自己。

徐浩渊博士说:

很多时候,是我们太照顾对方的情绪,或者怕对方不高兴,而不敢申明自己的需求,久而久之,人家也感不到我们的需求了。对吗?

你学习爱自己,能不能先从学习申明自己的需求。假如对方不理解,不能给予,我们就自己直取自己的需求,来满足自己做起。试一试?

回复
29#
发表于 07-08 11:38| 只看楼主| 正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家长交流会
2006年04月10日 星期一

上午有一场家长交流会,赶到地方发现错了地点,想打的赶过去,才发现身无分文,忘记带钱包了!还好有一张公交卡,转了两趟车赶到。

因为大雨,家长到得不多,时间也延迟了,我到的时候,正好开始。

第一位上台的是上次那位说自己孩子弱智的妈妈,再次让我感到难受。她在台上一会儿说弱智,一会说孩子现在正常上学了,并且还是班上,学习委员。多么可怜的孩子呀,明眼人一听就知道这孩子小时候最多是反应比一般孩子略慢一点而已。真的是弱智,真的能当班长当宣传委员?最多不过也应该像那个世界著名的指挥奇才周周,在某一领域有成就,但绝对不会是如此全面的。

这个孩子,就算真的曾经弱智,但她现在一定是个正常孩子了,那她就是个正常孩子!从小就被母亲当做噱头来达到自己成名的目的,真的会如母亲所说,心理健康,阳光灿烂吗?!

第二位家长很朴实,在台上念着自己用心写的小诗,讲着自己在和孩子一起成长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她说到了一个困惑:有天带着10岁的孩子和朋友们一起聚会,聊了几个小时,平时很讲道理的孩子却很不礼貌地问了三次,妈妈你什么时候讲完。做父母的很尴尬,虽然没有当场生气,但是回家的路上还是狠狠地批评了孩子。

等她发完言,我举手说了一下自己的想法:

对于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和几个大人呆几个小时,既没有同龄可以说话,也没有感兴趣的事可做,她当然呆不住了,不耐烦啦,这是很正常的表现。做父母的应该理解她,妈妈可以这样回答她:对不起,孩子,我知道让你呆这么久,又没让你感兴趣的事,你当然很难受。但是妈妈有事必须说完,请你再多等一会儿,我一定会尽快的。

这样孩子会感到很高兴,父母亲是理解她的,她得到了尊重,当然也会尊重父母,耐心地再等下去。回家的路上,可以再告诉孩子,打断别人说话是不对的,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可以用眼神或动作暗示父母,父母也会心领神会的。以后再带孩子出来,家长应该考虑得再细点,安排得再合理些。

我的话刚说过,满场就响起了一片掌声。那位妈妈高兴地说,太好了,我就是想得到这样的互动和帮助。

有位家长说,她的孩子上小学三年级了,平时说起话比大人还有一套呢,不知怎么教育了。她举个了例子:孩子这几天提出要上QQ,玩QQ游戏。她当然不准,可孩子说起来很有一套,说是同学们都上了,老师说也可以用QQ互相联系问作业什么的。我说,孩子说得没错呀,这是大趋势,你是拦不住的。如果在家上不了,他可以到同学家上,如果同学家玩不够,他就上网吧了。以后网吧多个孩子,可是就是您自己逼进去的。这位家长想了一会儿,最后还是点了点头。

我说,咱们可以和孩子定个约定,每天上多久的QQ,每周玩多久的游戏。刚开始孩子也许不过瘾,可是总比躲着偷着上强。再过几周适应了,他就会发现这样很有好处,又没误学习,又玩上了。

有一位老爷爷说,他7岁的孙子总是要吃肯德基,如果不给就躺地上嚎哭。我说,那就让他哭,如果你觉得尴尬,可以把孩子带到安静一点的角落,让他继续哭。哭完了就回家,有过几次后孩子就会明白了,哭闹是没有用的。

这爷爷说那可不行,以后孩子会说爷爷奶奶坏,只要爸妈了。我说,教育就得统一战线,如果爸妈顺着他,那这孩子就永远是霸道不讲道理,没得救了。说实话,最不好的就是严父慈母,两套办法,这只能逼着孩子学会狡猾、撒谎、油滑、左右逢源、欺软怕硬。孩子自会知道用什么法子应对白脸黑脸,但是他就是没学会正确解决问题。

有个家长说,她孩子的毛病就是太粗心了。我说,那是因为你太细心了。把那家长吓一跳,不明怎么回事。我告诉她,就是因为孩子知道家长反正会检查,再粗心也会有家长指出来。

像我以前教小侄女写作文,首先解决错别字的问题。我要求她写完作文大声给我念一遍,一边念一边发现病句错别字,先改好。如果被我发现了有错字,抄十遍,如果下次再错同一个字,抄二十遍。在我手上最多写了四篇作文,基本上没错字了。后来她妈把这一套搬回去,错字完全没有了。

举办方一位工作人员也说了个烦恼,她17岁的儿子老觉得零用钱给少了。有天妈妈给了20块,他居然恨恨地看着她,让她很是难受。我说你先带着孩子来上一天班,让他从头到晚看看你是怎么工作的,然后把家里的收入开支一笔笔说给他听,哪些钱交学费,哪些钱交水电煤气,哪些钱吃穿住,哪些钱应急看病,让他自己算算应该拿多少零用钱。家长说,我以前也让他自己说要多少,他居然说要50!我说,那是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家里的钱怎么用,他没底。你让他算好了再说,我相信一个17岁的男孩子会告诉你一个很好的答案的。

还有一位家长说道,她总是称赞孩子很棒。直到孩子上高一的一天,她抓住孩子一件事发了脾气。然后告诉孩子,第一妈妈发脾气是因为今天心情不好,第二希望孩子要知道,没有人会一直都不对自己发脾气的,希望孩子要受得起挫折。

我站起来反驳这位妈妈: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凭什么要转嫁到孩子身上,这样只会让孩子学会以后朝自己身边的人乱发气,那孩子以后能怎么处理好人际关系,怎么处理好家庭关系。

第二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本来应该从每一件事做起,应该表扬时就表扬,应该批评时就批评。千万不能想起赏识教育就表扬,想起挫折教育就突然翻脸,这对孩子很不公平,也更不能让他建立起正确的是非观。我们一定不要为了赏识而赏识,更不能为了挫折而挫折。

聊到后来气氛很是热烈,有个家长还跑过来说,她上初三的女儿听到我的发言,对她妈说,干脆要这位阿姨做自己的妈妈算了。听得我笑起来,那个可爱的女孩子在一旁也怪不好意思的。

这次活动,让我对自己开始有了信心。

回复
30#
发表于 07-08 11:37| 只看楼主| 正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滋养孩子的心灵成长-自我价值思考之一
2006年04月03日 星期一

又看到有人在谈早教,在讨如何早教:是去亲子班,还是报兴趣班;是学蒙氏,还是学杜曼;是华德福,还是瑞吉欧……经过这大半年的学习与思考,我的感觉是:最重要应该是如何滋养孩子的心灵成长。

成长,除了技能,最重要应该是品质,应该是心理素质,应该是自我价值。

一个从未得到无条件的爱的孩子,必然要以别人的标准来支撑自己。于是考试成绩成了支撑,于是被爱成了支撑,于是别人的眼光成了支撑。在责骂和苛求中成长的孩子,必然自我价值极低,一旦有一天支撑坍塌,就会放弃自己,或放纵,或自杀了。

什么叫想得开想不开,自我价值很高的人,自然爱自己。派克博士在《心灵地图》一书中说到:

“当一个人肯定自我价值时,就会采取一切措施来照顾自己。”

这个自我价值如何建立?简单的说,就是无条件的爱,就是“爱他们如他所是,而不是爱他们如你所想”。

有的人怕了,怕无条件的爱就是放纵,就是溺爱。在刚刚学习时,我也模糊着,心中明白,就是说不出。在我一边读着《心灵地图》,一边读着《给孩子立界线》时,我开始有些眉目。

在徐浩渊博士的《我们都有心理伤痕》一书,她专门用几个章节就派克博士的观点,阐述了真爱。

“爱,是一种为了哺育自身或他人的精神成长而延伸自我的意愿。

  I define love thus: The will to extend one’s self for the purpose of nurturing one’s own or another’s spiritual growth.”

意思就是: 1、真爱行为是一种抚育自身和他人情感与精神成长的行为 2、真爱行为助长个体的责任感

在我们接受孩子所有的行为:不焦虑,不愤恨,同时给他们立下界线:延迟满足、承担责任、忠于真相、求得平衡。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以自身力量成长,并且滋养他们的心灵成长,使他们获取生存的优秀品质。

这个生存技能将会比那些简单地学特长考高分来得更加实用。其实,也是更重要的。

所以,早期教育就从关注心灵的成长开始吧!

(还在学习中,以后再陆续给大家汇报心得体会。)

回复
39 篇,显示:16 - 30篇 
社区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