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时代背景:我成长的安徽老家农村
上世纪80、90年代农村中小学老师一般都尽心尽责,教学水平也还不错。尤其是之前一些zhi青下乡,留在农村,直到90年代才陆续回到城市,有些老师甚至出国了。记得我小学一年级时有个女同学,他爸爸在我们乡医院里。不知是要去进修还是去县城里,她就转学了,记得我们这些女同学还去送她呢。教我二姐四年级的语文老师,据说出国留学了。我初中的英语老师是上海人,也是zhi青,她女儿也在我们初中读书。1993年我们中考后她调到县城高中去了。再到1996年她女儿回上海上大学后,她也退休回上海了。我们高中时的语文老师是北京大学毕业生,浙江人,和他爱人一起分到我们县。
1978年恢复高考后,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子从农村里走出来。在农村里我这一代的基本上都读了小学,一般是6-12岁也不适合在家里做活。孩子在学校也比较放心,总比成天在外面跑得疯玩好。那个时候,家长对老师也非常信任,一般都是嘱托老师好好管教孩子。家长和老师一起配合得比较好。一般女孩子中规中矩,也比较听话乖,所以老师批评管教得并不多。而一些男孩子要么特别贪玩,要么特别笨(这似乎是当时听到最多的一个词),老师都会狠狠地管教。至今还记得小学一年级数学老师,当时应当40多岁吧,硬是把一个男同学踹了一脚,流了鼻血。那时候多奉行棍棒教育,简单又粗暴。1990年上初中时,进入青春期,男孩女孩就有青春叛逆期,其实这个时候的老师不好当。既有认真负责的老师,也有私下里和女学生交往的老师。到高中时,紧张又忙碌的学习,老师们也是尽心尽责地教导我们。
80、90年代安徽老家,农业劳动强度大,事情都是以手工劳动为主,生产力低下。慢慢使用拖拉机、水泵、电动脱谷机后就轻松多了。最近几年老家的农田都转租了,承包的种粮大户使用收割机,一亩田十几分钟就完成了,以前得四个劳动力半天的时间。农村收入低,一般都是男人农闲时去打工或者做手艺活挣钱。同时农村要交很多税,农业税(也即公粮),还有城乡统筹提留(负责发农村干部工资、义务教育费和各种农村工程费)。据百度搜索,农业税开始于春秋时期(前594年)鲁国实行的“初税亩”,从2000年起在安徽省开始试点一直到2006年全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并且取消乡统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义务工。
长大后我一直思索一件事,为什么我家那么困难呢?母亲种粮、种棉花、油菜,基本上也只能维持家里的吃用。小时候我们都很少穿新衣服,吃的伙食也不好。本来有父亲的抚恤金,我们几个子女上学应当有保障才对,而不是如此辛苦的过程。除了上述这些农村各种税赋(记得每年要交教育集资费时,母亲总是说我家交这个费还行,反正你们几个都在读书),还有很多额外的开支,比如盖房子、村里要挖一口井来扛旱、家族里要打口井,还有农村里各种喜事要送礼金等等。一般都是条件好的人家办各种事,比如盖房子、娶媳妇、嫁女儿等等。虽然送的钱不多,但是我这一辈的孩子们又多(我是同辈里最小的一个),所以总数加起来也不少。同一个村子里,媳妇、女婿、外孙头一回来,都要送鸡蛋。这种习俗一方面增加了热闹,同时也增加了负担。母亲总是感叹在我们长身体时最艰难的时候,都没有多余的鸡蛋给我们吃。因为家里有了鸡蛋,一般都卖钱了。
据深圳晚报2004年1月11日的文章《开往春天的火车满员》指出“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民饭碗’还是许多城市老百姓的终极追求,农民们则把让儿孙’跃农门’、’农转非’当作穷极一生的愿望;这个时候,南方城市譬如广州、深圳,开始迅速崛起,犹如一个大工地,只要愿意出力气,就能在这里找到立锥之地。”因此在我上初中时,老家比我稍大几岁的男孩女孩都去南方打工了。女孩一般做裁缝或进厂,男孩一般在工地或厂里。哥哥在上大学时,我和二姐读初、高中,家里最困难的时期。母亲后来说,当时也很羡慕别人的孩子去打工向家里寄钱。我们大学毕业工作2年后,就替母亲把所有的债务一起偿还掉,母亲从此再也没有经济压力,并且不再为我们操心受累。相比于其他家庭,母亲还是非常欣慰的,毕竟我们几个子女都非常独立了。
从2000年后,我们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家里的田是叫工来帮忙双抢,这几年转租了。,母亲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小了,不但不用交农业税,还有种粮补贴再加上一些租金(约1千)。家里有母亲、哥哥、二姐和我的田,一共就2亩多地。1995年安徽实行农村土地承包30年不变,而那时我们哥哥还在读大学,我和二姐在高中。从2011年开始,安徽开始实行农村养老保险,母亲一年可领600元。因为新农保制度实施时,母亲已年满60周岁,不用缴费,直接领取基础养老金。毕竟母亲这一辈人辛辛苦苦劳动,之前每年交农业税,也做了不少贡献。父亲单位每月还给母亲发抚恤金,一年约4千。每年我们都会或多或少地给母亲一些钱,不多就是表示一下心意。
成长最关键时刻,急需帮助反而是各种压力和困难。挺过去就好了,母亲总是感谢国家的好政策,包田到户,每家负责自己的田地。人手少的,就起早摸黑,也不至于需要像公社时期规定出工的时间。
随着城镇进程化,农村里孩子越来越多地出来读书了(扩招和高职教育的兴起),其他有劳动能力的基本上都外出打工了。如今留在老家的基本上60岁以上的老人,像母亲这样的,或者是少数中年人(像我大姐这样的),还有不能跟随父母外出的孩子们。最关心的是这样孩子,很多是留守儿童,而且现在农村里教育资源比城里条件差很多。70后属于幸运的一代人,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和风气,并且老师也是尽职尽责的。不敢想10年老家农村会怎么样,随着母亲这一代人远去。成长的家园亦快要变成记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