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同龄圈 育儿你造吗 好好ci 流行时尚 女人心情 败家妈妈 孕期话题 准备怀孕 幸福母乳站 幼儿护理
查看:10w|回复:195

育儿大百科全贴 - 育儿165个问题和答案 - 极力推荐

回帖 发帖
发表于 12-20 11:12|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正确看待孩子的成与败


    幼儿追求成功的目的,在于取悦家长。所以,家长应及时给予表场和鼓励。否则,会使他们希望获得赞许的心理要求落空,产生“做好做坏一个样”的错误认识。

    奖励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他们只要能得到口头表扬,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及时、正确的奖励,有时也会强化幼儿产生沾沾自喜、高傲自大、忘乎所以甚至不思进取的心态,要防止他们被夸奖声和赞许的目光所包围,或获得过多的物质奖励而产生畸形的满足感,懒于进取和努力,从而削弱进取意识。所以,家长要观察幼儿的心态和行为表现,发现苗头,及时教育,消除其骄傲自大等不良心态。

    当幼儿“失败”时,应多鼓励多督促,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教会他们一些简单的技能,鼓励他们不要灰心,要提高自信心,使之认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让其树立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信心。任何不恰当的责备、数落、谩骂、鄙视都不可取,因为那样只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削弱自信心,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
回复
发表于 12-20 11:12|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祖父母切忌溺爱孙子


    许多老人退休后闲适在家,一方面他们寻找一些闲情雅致打发时间,一方面帮助儿女带孩子。老人在照顾孩子时有许多优点,老人对孙辈有耐心,照料细心、生活有规律等等,但是存在的缺点也比较明显,那就是有时会过份宠爱。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往往更容易满足,认为只要能做到的,千万不能委屈了孩子,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孩子容易变得任性,不知道忍让。

    乐乐在奶奶那里非常得宠,有时妈妈教训她两句,乐乐马上去找奶奶告状,奶奶就回过头来责备儿媳:她还小,哪儿懂那么多道理,别惹她哭好不好。妈妈的教育方针往往不能实施,时间久了也不愿惹事上身,就随乐乐自己发展了。乐乐因此而有恃无恐,益发变得倔强任性。

    有一次,乐乐在幼儿园与小朋友打架,下午奶奶去接乐乐时被老师留下来谈话。老师告诉奶奶:“乐乐十分任性,抢了小朋友的玩具不说,还十分霸道地不让小朋友向老师汇报,不然就要打人家。”老师告诉乐乐,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不能随便打人,但乐乐还是一口咬定说:“我要玩这个玩具,为什么他不让着我。”老师说:“是不是你们在家太娇惯孩子了,不然怎么会这么任性。”奶奶听了十分惭愧,对自己平时的教育方式产生了动摇。

    爷爷奶奶帮着儿女带孩子的现象比较普遍,但他们因为是过来人,自有一套教育理论,因此对儿子、儿媳的意见十分不理解,认为他们对孩子太凶或太强硬,自愿挺身而出担当保驾人。但是在这种大家庭里,老人与儿女之间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定要统一认识,相互配合,这样才会对孩子的教育形成良性循环。
回复
发表于 12-20 11:13|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如何帮助胆怯的孩子与人交往


    有些孩子因为性格、环境等的原因,在与其他人交往的时候,常常表现得胆小、紧张,家长们往往对孩子的表现感到失望,希望孩子能尽快改善这种胆怯的习惯,能大方自然地与人合作。那么,孩子在交往中表现出的胆怯行为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

   一、 个性气质差异的影响。

    这类孩子对陌生的人或事物比一般的孩子反应较为缓慢,需要长一点的时间来适应;也有的孩子神经类型弱,表现过于敏感,易紧张,对不熟悉的人、事、环境本能地感到害怕。

   二、 周围环境的影响。

    家庭中的大人不善于对外交往,孩子和外界联系少,缺乏交往经验;生活在公寓式的小家庭里,婴幼儿大多数被关闭在室内,缺少学习人际交往的生活空间,造成在交往中怕生、胆怯。

   三、教育上的问题。

    1、 孩子曾在以往的交往中受挫。如家长强求孩子叫人、表演等。孩子因缺少心理准备或紧张而不愿意时,受到父母的逼迫、责备,造成孩子怕交往。

    2、 平时对待孩子要求过高过严,孩子做错了事就受训斥,孩子因怕失败遇事退缩。

    3、 父母过分照顾孩子,什么都包办代替,一旦遇到新的环境,孩子丧失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显得手足无措。

    4、 有的孩子因在家里缺乏规范的约束,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一旦投入群体中,与家里的差距太大,不能适应,产生胆怯。

   孩子因为上述这些原因出现了一些行为问题,那么,家长怎样帮助孩子呢?

    1、 对于性格原因造成的胆怯行为,家长不要急于纠正,允许孩子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在尊重孩子意愿,不威吓孩子的情况下,使孩子逐渐投入外界去接纳新的人和事物。

    2、 因环境影响造成孩子的胆怯行为,家长应积极为孩子创造与外界交往接触的机会和环境。如邻里之间的走访,带孩子外出做客,帮助孩子认识不同的人群,到公园、街上看看往来的人群,使孩子能有机会接触一些陌生但又和善的人;让孩子帮助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若遇到年龄相仿的孩子,鼓励孩子主动接近,一起玩耍……

    3、父母应正确确立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尊重孩子的人格,帮助孩子培养自信心、自尊心、自爱心,既不溺爱,也不苛求。在带孩子做客或接待客人的活动中,可事先让孩子有一个心理准备,也可以提出一些适度的要求,指导孩子在客人面前的举止行为;活动结束后也应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评价,多鼓励,少批评,让孩子尝试交往成功的愉悦,抓住孩子在交往中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
回复
发表于 12-20 11:13|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怎样做个好家长?


   全国少年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在1984年发出倡仪,号召在全国开展争当好家长的活动,并为活动提出了五条标准:

    1、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做子女的好榜样。

    2、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活动,学习抚育、培养、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

    3、爱护子女,耐心诱导,不放任,不娇惯,不打骂。

    4、积极配合学校(托儿所、幼儿园)社会对子女进行教育,在农村的家长要保证适龄子女入学。

    5、培养子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时至今日,这项倡仪已经过了十几年,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也更为关注,迫切地想把孩子培养成才,但是,在家长积极教育孩子的同时,孩子们也对家长提出了要求。

    1996年《中国妇女报》组织了“中小学生八大烦恼”的社会调查,其中“我不知道怎样向父母说出我的想法?”占“家长不能理解我”这一项的33.7%,居首位。其次是“家长只知道关心我的成绩。”“我想做的事家长总不让我做”,“父母不相信我”等等,这些问题反映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家长们认为自己辛苦挣钱,在各方面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已经是个好家长了,但是孩子们对爱的要求却不止这些,他们需要家长更多的理解。

    美国学者尼赫茨曾就此调查了十万个孩子,他们对家长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十条:

    1、孩子在场,父母不要吵架;

    2、对每个孩子都要给予同样的爱;

    3、父母之间互相谦让,相互谅解;

    4、任何时候,父母都不要对孩子撒谎;

    5、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

    6、孩子的朋友来做客时,父母要表示欢迎;

    7、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要尽量予以答复;

    8、在孩子朋友面前,父母不要讲孩子的过错;

    9、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

    10、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随意发脾气。

    东西方国家在教养孩子的方式上虽然存在着差别,但对孩子的爱心是一样的。这两项倡议,都是要求父母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的作用。教育专家关鸿羽为家长们介绍了通向孩子心灵的三条捷径:理解孩子,了解他们心理;学会“心理换位”;经常回忆自己的童年,保持一颗童心。

    作为家长,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妨从自身的角度考虑一下,看看自己是否做到了上述要求,有没有达到孩子提出的标准。
回复
发表于 12-20 11:14|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当你想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


    孩子一天天的长大了,也一天天地变得更有个性,有时他们会做出一些让人气恼的事。父母往往控制不住情绪,就对孩子大发脾气。虽然人们越来越反对家长对孩子发脾气,但迄今为止,能做到不对孩子发脾气的人大概是寥寥无几,特别是在你循循善诱以后,面对仍然我行我素的孩子时,父母更抑制不住心中的怒气。

    爸爸、妈妈偶尔对孩子发脾气是正常的,但总结以往很多爸爸、妈妈的经验,在你想发脾气之前,请注意以下提示。

    搞清事实真相再批评:不要因为我们的粗心误会了孩子。

    不比较其他孩子批评: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事发当时及时批评:让孩子知道错在何处。

    事态严重要严厉批评:以此为戒、杜绝再犯。

    就事论事的批评:不要扩大化、不要翻老账。

    不在吃饭前、吃饭时批评:批评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不让孩子吃饭。

    不做全盘否定式的批评:不要使孩子感到自己一无是处。

    尽量个别批评:对自尊心强的孩子这会更有效。

    家人态度一致的批评:使孩子建立明确的是非观念。

    不带个人情绪的批评:既避免过分伤害孩子,也避免过后你懊悔不已。
回复
发表于 12-20 11:14|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隔辈抚养的利与弊


    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下略)该不该给儿女带孩子,许多人的观点是不同的。有人认为,老人辛辛苦苦把儿女抚养长大,操劳了一辈子,该享受一下悠闲自在的晚年生活了,再给老人增加负担,再把孙子孙女推给他们抚养,实在有些于心不忍。也有的人认为,老人晚年最怕的就是孤独寂寞,有个小孙儿在身边,是老人生活最大的快乐和安慰。

    祖父母帮助儿女带孩子的前提好处有三:第一,现在的年轻父母大多工作繁忙,孩子照料问题是他们的一块心病,有了祖父母的帮助,可以减轻年轻父母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更加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第二,俗话说“隔辈亲”,老人大多喜爱孩子,自己的孙子孙女更是疼爱有加,“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能给老人的晚年生活增加更多的乐趣。第三,老人带孩子有一定的经验,往往也比年轻父母更有耐心。对孩子来说,如果父母工作太忙,孩子就只能从祖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的家庭的温暖和快乐,这时祖父母的作用就更为重要。

    但在祖父母帮助儿女带孩子的问题上,有些现象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首先,很多祖父母由于过分疼爱孙辈,更容易出现溺爱的现象,往往在教育观念和方法上与儿女发生分歧,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不良影响;第二,现在的一些年轻家长,由于担心爷爷奶奶对宝宝过度宠爱,会使宝宝任性而不听管教,尤其是儿媳妇与婆婆之间,在宝宝的教育问题上可能产生许多分歧,因此就排斥爷爷奶奶对宝宝的照料,甚至不愿意让孩子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第三,有些父母把孩子往爷爷奶奶家一送,就只顾忙自己的工作,除了给钱,对孩子很少关心过问。

    这些现象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首先祖父母要采取理智的态度对待孙子孙女,喜欢归喜欢,但该严格要求的时候一定要严格要求,特别是要与孩子的父母沟通并配合,共同对孩子进行教育,千万不能有双重标准;另外,年轻父母也应该理解老人的心理,要多与老人交流,统一思想,更不能因为担心老人溺爱孩子,而阻止孩子与老人的亲近,要知道,儿孙绕膝对老人来说是晚年生活中最大的安慰和快乐之一,即使不住在一起,也应该经常带孩子去看看老人;还要注意的是,祖父母对孩子再好也代替不了父母的作用,教育子女是为人父母的责任。何况老人应该也有他们自己的生活空间,有更丰富的生活内容,尽量不要把孩子“拴”老人身上,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就应该送到幼儿园去,这对孩子对老人都有好处。
回复
发表于 12-20 11:14|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带孩子走进大自然


    许多爸爸、妈妈在孩子4、5岁时,都急切地想教孩子认字、识数、学琴、学画,希望现在的学习能为孩子将来打下基础。但他们却忽略了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忽略了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天性。因此,常常适得其反,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烦。

    以下是一个妈妈的育儿回忆,她的经验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在我的孩子3、4岁时,差不多每个休息日我都会安排时间带孩子外出,不是去自然博物馆,就是去公园,甚至去建筑工地或农贸市场。冬天,我们一起打雪仗、堆雪人;春天,我们一起去踏青;夏天,我们一起去玩水;秋天,我们一起收集树叶做书签。那时,孩子和我最爱一起玩的游戏就是给树叶找妈妈。大自然激发了他对各种事物的极大兴趣,充分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他像一块干燥的海绵拚命吸吮着自然界的各种信息,他所知道的自然知识比其他小朋友要多,这使他在和小朋友的接触中充满了自信。后来,他迷上了绘画,辅导老师说他有很好的注意力和观察力,我想:这可能和我们经常在大自然中观察事物有关,他很容易将自己的注意力完全沉浸在他所关注的世界中。”

    是的,这位妈妈的经验告诉我们:帮助孩子成长有非常多的途径,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在自然的天地之间,在和孩子的玩耍之间,教孩子学会观察,学会适应,掌握新知,建立自信,是最受孩子欢迎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回复
发表于 12-20 11:15|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关心父母


    当父母为孩子的成长投入满腔心血时,孩子们往往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尤其是5-6岁的孩子,对父母的说教有强烈的逆反心理。这时,父母应该静下心来与孩子进行交流,告诉他你的困难、辛苦以及工作状况,让孩子去理解你、关心你,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父母(生日、爱好、幼时趣闻、健康状况、工作情况等),在了解的过程中,父母还可以适当地讲一些往事,加深孩子对父母成长的了解,从而更深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

    教育孩子学会理解,凡事除了从自身的角度考虑以外,还要推己及人,以他人的观点观察一下,这样才能不失偏颇。首先要教育宝宝关心父母,在这个基础上才会理解、关心他人。

    与孩子建立密切的沟通,让孩子了解父母的烦恼和辛苦,如果晚饭时你能多和孩子聊天,让孩子也能了解你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会让他产生被重视的感觉,认为自己可以替父母分担部分重任,从而激发孩子的责任感。

    教育孩子珍惜父母的劳动,让孩子也参与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让他体会任何事情都不是轻易得到的,必须付出努力,并让孩子理解父母对他的期望及为此所做的一切。
回复
发表于 12-20 11:16|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教育宝宝也要讲究语言艺术


    现在,不少父母都说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但是很少有父母会这样反过来想一想,自己对孩子说的话“中听”吗?是不是自己说的话让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使孩子难以接受父母的好意呢?其实,这样的情况的确并不少见。

    同样的一句话,用不同的方式说出来,收到的效果往往是大相径庭。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理解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还较弱的儿童来说,更要讲究教育方式,特别是说话的艺术。

    孩子难免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也难免做出让大人不满意的事情,这时应该怎样用语言来教育孩子,让他纠正自己的行为呢?在美国的小学里,教育父母这样对孩子说话,比如:孩子的画没有画好,父母不能说:“你怎么画得这么难看?怎么这么笨。”而要说:“试试看,你能不能画得更好些。”而当孩子做错了事时,最好不要生硬地对孩子说:“你做得不对,你怎么又做错了?”而是应该委婉地告诉孩子:“你再想一想,这样做对吗?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方法呢?”。

    “永远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这是教育工作者的忠告。如果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你始终能够用正面的、积极的思考方法对待孩子,那么孩子长大后也会以正面和积极的方式对待他人,思考人生。相反,如果孩子从小接触的就是恶意的、否定的言词,他将来也会以负面的、消极的方式来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

    生活中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不同的人遇到不同的事,会以完全不同的态度去对待,最终结果也会因此不同。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总是爱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去比别的孩子的优点。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是批评多,表扬少,甚至不表扬,还自以为这是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久而久之,就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他会认为,不管自己怎么努力,也会有不如别人的地方,父母永远不会说自己好,甚至会因此而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或使他丧失自信。

    孩子画了一张非常稚拙的画,自己很得意,满怀希望想得到父母的夸奖,如果父母对他的画不屑一顾,说:“你画的是什么呀,看上去乱七八糟的。比宝宝画的差远了。”孩子的情绪肯定会一落千丈,再也不想拿起画笔了。如果父母把孩子的画拿来仔细地看一看,猜猜看孩子画的是什么,让孩子讲一讲自己的得意之作,表现出很感兴趣或恍然大悟的样子,告诉孩子:“你画得真不错,真有想象力,如果把这个地方稍微改一改就更好了。”这时,孩子很可能就会听从你的建议,更加兴致盎然地画下去。

    这就是教育孩子的语言艺术。如果你从与人为善,从对孩子的真诚关心出发,那么即使孩子真的有错,也应该和颜悦色,循循善诱,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回复
发表于 12-20 11:16|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带宝宝串串门


    记得自己小时候特别喜欢家里来客人,或者到别人家去做客。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到别人家时,不仅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还可以得到父母的允许,快乐地玩一天而不用睡午觉,如果还有一个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小朋友就更开心了,就像过节一样。这是自己童年时代快乐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事情之一。

    现在的城市家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住在一个单元楼中互不来往、互不相识的人很多,如果亲戚不多的话,宝宝的社会交往更是比较局限。带婴儿去别人家串门是不太适宜的,不仅自己麻烦,也会给别人带来麻烦。宝宝3岁以后,适当地带他外出到亲友家串串门,对宝宝来说也是一种有趣的经历,宝宝可以从中学到一些社交礼仪及待人接物的方法,可以从别的小朋友那里学到一些新的游戏形式、学习怎样与陌生人很快相识相处。

    串门对象最好选择有宝宝的家庭,如果年龄相仿就更理想了。带宝宝外出之前,首先应该告诉宝宝要到哪里去,将会见到什么人,教他一些礼貌用语和礼节。比如:见到主人要大大方方地问好;要礼貌地回答人家提出的问题;别人给自己东西吃,或给自己玩具时要说谢谢;不经主人允许不要随便动人家的东西;大人说话的时候不要吵闹或干扰;和主人家的小朋友友好相处,不能损坏人家的玩具;不经父母允许不能接受礼物等等。当然告诉宝宝这些的时候,不能用命令和教训的语气,只是让宝宝知道这样做才能受到人家的欢迎,才能玩得更快乐,否则宝宝会觉得如此繁文缛节,还不如在家待着自由些。

    一些比较内向的宝宝很可能不爱叫人,如果是这样的话,也不必当场强求或苛责宝宝,等宝宝熟悉一些后,再引导宝宝叫“叔叔好”、“阿姨好”,否则如果一见面就把宝宝弄得满心不悦,这一天恐怕就不太容易顺利度过了。有的宝宝嘴比较甜,但可能嘴也比较馋,吃东西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喜欢把自己爱吃的东西据为已有,比方说吃饭的时候要把想吃的菜放在自己面前,父母要制止这一行为,但也不可声色俱厉,那样会把事情搞得更糟;可以想个办法,比如说,在征得主人同意的情况下,给宝宝单开一个“小饭桌”, 把菜给他们盛到小碗里,让两个小朋友在另外一个小桌子(如茶几)上一起吃饭,这样既不会影响大人吃饭,宝宝们也一定会很开心的。

    在别人家里一定要多注意人家宝宝的优点,告诉自己的宝宝向人家学习,但也不能当着主人数落自己宝宝的短处,那不仅会使你的宝宝难堪,而且也违背了你带宝宝出来的初衷,你可能是希望宝宝多学学别人的长处,但采用这种方式宝宝不仅不会接受,还很可能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你可以建议组织两个宝宝以表演的形式展示一下自己的“拿手好戏”,给宝宝一个机会表现一下自己,对两个宝宝的表现都要予以鼓励,这比较适合外向性格的宝宝。对内向性格的宝宝你就最好让他自己去和新朋友交流,大多数这个年龄的宝宝不需要你的帮助就可以很快彼此熟悉起来,他们会观察对方,会从与对方的游戏中学到新经验的。
回复
发表于 12-20 11:24|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不要勉强孩子当众表演


    孩子学会背儿歌和舞蹈动作后,有的乐意表现自己的能力,但也有的孩子却不愿意。每个孩子有不同的个性,成人不应强求他们在客人面前表演,更不应以糖果之类的乐西作为奖励。如果让孩子自幼养成这种习惯,长大后他做一切事情也习惯于要求得到报酬。这种情况时有发生,有些家长为了炫耀,往往不顾孩子的意愿,勉强孩子在客人面前唱唱跳跳作表演,孩子不服从就用哄骗或威胁的办法来勉强孩子,一旦孩子仍不服从,有的家长甚至会认为失面子,而立刻对孩子变脸,使孩子感到委屈。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会使孩子失去自尊和自信,形成自卑感。

    总之,尊重孩子是最重要的,父母要根据他们的个性,不鼓励,也不禁止,更不勉强,完全由孩子自己选择。而且即使孩子自愿在客人面前表演,也不应该每次都给他糖果之类作为奖励,一旦形成习惯,每次表演后,他就要等待礼物,得不到就会感到失望,有的孩子甚至会向客人索要礼物,得不到就哭闹,这种行为要引起家长的重视。
回复
发表于 12-20 11:24|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命令”孩子好吗


    现代观念认为孩子是发展中的个体,具有独立的人格和鲜明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向周围世界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处于主体地位,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应培养富有创造性和主动精神的孩子,让他们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提高和成长,因此,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激励孩子、诱导孩子是成功的教育方法,强迫责令,以成人为中心,往往使孩子被动,收不到好效果。命令的方式应慎用,绝对不能滥用。

   但有时对于家长的指导,孩子不但不听,而且还采取顶牛对抗的方式,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成人要设法巧妙地从对抗中解脱出来,做到不失大体地走出困境。此时绝对不应该继续与孩子抗衡下去,孩子缓过了顶牛情绪,心平气和之下,情绪良好之时,也会接受意见,改正错误。如果是成人的命令不合适,应该作自我批评,这样会使孩子心服口服,因为平等的亲子关系,会给双方以好的感受。如果不来个缓解过程,既伤了心、又伤了身体,大家情绪不好,甚至造成成人与孩子之间的隔阂。

   其次,分析一下孩子不听从命令的原因,一般有这几种:

    1、不愿听从:当孩子玩得开心之时,成人硬性命令孩子去洗脸,孩子不去,成人便强硬拖着孩子去洗,孩子很委屈,有时还大哭大嚷。其实,只要好言相劝,或能使孩子快快洗了脸又来玩,或稍等片刻再去洗,让孩子再玩得开心一些,有什么不好,何必为此大动干戈呢?

    2、不能听从:孩子用手抓饭吃,妈妈打了孩子的手,孩子哭了,正在哭得喘不过气来之时,爸爸命令孩子闭上嘴,“不要哭,闭上嘴!”孩子怎能一下子憋住这口气呢?纵然成人是一番好心去教子,但实际上起了摧残心灵、摧残健康的副作用,这种命令是孩子不能执行,听从不了,也不应该听从的。

    3、一些可听从、可不听从的命令搞多了,反而会强化孩子不听从命令的习惯。

   成人要学习和讲究使用“命令”的技巧;

    1、不多用、不滥用“命令”,一旦运用便要求孩子认真执行,鼓励肯定孩子执行命令的优点。如果孩子突然命令爸爸不要在电视机前抽烟,而应到厨房去抽烟,家长也要高兴地听从,做出示范。

    2、“命令”要下在孩子有可能接受、有时间准备、又能尝试成功的点子上。“小明,我明天带你去姥姥家,你要把自己带给姥姥的东西,要给姥姥讲的话全都在今晚上准备好……”孩子会乐意去执行,而且会完成得挺好。

    3、命令执行不好的时候,要帮助孩子检查原因,改正错误,并鼓励孩子下次完成好。

    4、成人可以有意识地把自己在单位执行命令的情况,编成小故事,讲给孩子听,启发孩子学习和模仿。

    5、千家万户的孩子有其共同的身心特点,也有千种万种的差异,应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样有的放矢、持之以恒,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回复
发表于 12-20 11:25|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让宝宝在爱的环境下成长


    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关在实验室笼子里的小猴子,虽然会在饥饿的时候爬到凉冰冰的金属猴子身上吮奶(模拟乳头),但在其他时候,小猴子都爬到另一只毛茸玩具猴子的身上,依偎在它的怀里。猴子尚且如此,人类更不必说。

    从生到死,每个人都渴望着父母、配偶、子女、朋友的爱与关注,体贴与肯定,有的时候还希望听到夸赞和美誉之辞。依此类推,每个人也就应当去爱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去爱周围的人们。

    宝宝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爱的,“爱”同样需要有专门的教导,爸爸妈妈可说是担当这一“课程”的最好老师。作为成年人,我们当然知道不该在孩子面前做什么;但是对该在孩子面前做什么却缩手缩脚,生怕有什么地方做“过火”了,不当心成了“教唆犯”。其实您大可不必这样担心,“爱”是很广博的:爱社会、爱人类、爱动物、爱大自然。宝宝通过观察他们的父母,学会了与人交往。假如宝宝能够通过观察他们父母的行为,在幼年时获得这种爱与被爱的能力,那么说明父母首先带给了孩子“幸福的理念”。同样,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没有获得这种能力,那么他在长大成人后,会出现一系列问题:社会交往时矜持、不自然,工作时拘泥、难于创新,很难和同事、朋友相处等。

    因此父母不要小看在宝宝面前的亲情表露,正是你们在宝宝面前亲切自然的感情流露,使得孩子觉得广博的爱是身心健康的一种标志,而爸爸妈妈之间的爱正体现了家庭的和睦与健康。这种“教育”本身也正是儿童早期“性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呢!

    在气氛温馨的家庭中,宝宝不仅感受到爸爸妈妈对她的爱,而且还感受到爸爸妈妈之间相互的爱。这样的宝宝在其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渐渐懂得人与人之间所应该建立的感情联系,并学会如何去爱别人。有些家长在宝宝面前亲昵有顾虑,他们怕给宝宝带来负面的影响。的确,在表达感情上,中国人所受的教育一直比较保守和含蓄。我们会不自觉地拿着这一套去教育宝宝。实际上,父母的亲昵是哺育宝宝的精神养料,它不仅会使孩子有安全感,并且会让宝宝觉得拥抱和亲吻是人与人之间正常的感情表达方式。

    在这样的家庭气氛中长大的宝宝,他们会充满爱心,知道如何去表达自身的诚意和友情,和周围的人有着良好的关系,也能得到他人的爱。当然,这样的孩子也能比其他人获得更多的幸福和愉快。

    仅仅吃饱穿暖是不够的,人类都渴望着亲情、爱抚。爱是人类一种基本的生理需要,因此父母需要用自己的行动给宝宝的心灵以爱的滋润。很简单,在宝宝面前大大方方的,当爸爸或妈妈中的一个带着孩子做了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时,另一位不妨就欣喜地说:“好样的!来,爸爸(妈妈)亲你们每人一下!”
回复
发表于 12-20 11:25|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宝宝外出不愿回家怎么办


    外面的世界总是很精彩,有些宝宝到了外面就总想玩,玩了好长时间,也不愿回家。对待这种情况,父母大致有以下几种态度:

    1、顺从宝宝,让宝宝玩个够,等他疲劳了,愿意回家了再带他走。

    2、用强制的方法。对宝宝进行严厉的训斥或粗暴的打骂,不顾宝宝的大声哭闹,抱着宝宝往家里走。

    3、用物质引诱宝宝回家。比如对他说:“你如果回家,我就给你买巧克力。”

    4、吓唬宝宝。比如对他说:“天黑了,你再不回家,鬼就来了。”

    5、对这种情况进行冷静处理。用别的事物转移宝宝的注意力。暂时解决问题,再找适当的时机进行说服教育。

    以上几种态度中哪一种态度好呢?肯定的回答是第五种。父母遇到这种情况应注意到:

    1、 不能一味地迁就满足他,否则容易形成任性固执的毛病。

    2、 宝宝不愿回家,父母不要简单粗暴地打骂。用粗暴的方法让宝宝服从,可能会一时奏效,但时间长了会使宝宝失去自尊心,产生逆反心理,影响宝宝心理的正常发展。

    3、宝宝的注意力容易转移,父母可用使他感兴趣的事吸引他回家,比如告诉宝宝回家给他讲个有趣的故事。以后再找机会耐心地教育他。

    4、在出来玩之前给宝宝提出要求:“出去玩,时间不能太长,妈妈叫你回家,你要听话。因为妈妈回家还要做饭。”或在宝宝玩的时候给他一个心理准备:“再玩一会儿,咱们就该回家了。”

    5、父母要从正面引导,多采用鼓励表扬的方法,使宝宝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宝宝不愿回家,这时看到有个孩子正跟着妈妈回家,于是就对宝宝说:“你看!那个宝宝高高兴兴地跟妈妈回家了,他真是个听话的好孩子。”如果宝宝也愿意回家,父母要及时地对宝宝进行表扬,强化宝宝的行为。天长日久,宝宝就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回复
发表于 12-20 11:26|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当宝宝和你“作对”时


    从2岁左右开始,妈妈会发现原来的乖宝宝越来越难带。他变得很有主意,而且任性,有时看起来他就是在和妈妈做对。这时应该怎样处理与宝宝的冲突呢?几个妈妈交流了她们的经验。总结如下,看看能否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用正面语言避开宝宝的反抗

    佳佳的妈妈说:2岁以后的佳佳总和我对着干,你越说“你不要……”,他马上会对你说:“我就要……”。有时我发现,他并不是反对我说的内容,而是不愿听我说否定他的话。我试着用直截了当的语言对他提要求,效果却比原来好。

    分析:2-3岁的宝宝会拚命保护他们的自我意识,不管正确与否,他们会对否定他们的人产生强烈的反感。请多对宝宝使用正面的语言。

    二、使用非语言行为表示赞许或反对

    冬冬的妈妈说:我家冬冬有这样一个特点,当他做错事时,如果你对他喊叫“你怎么这样不听话”,特别是旁边还有其他人时,他肯定会对你拧起小脖子,撅起小嘴,表示不服。但如果你用制止的目光和表情面对他,他倒会做出一副不好意思的表情,乖乖地停止了动作。

    分析:在很多情况下,宝宝更容易接受父母的表情、肢体语言和目光所传递的信息。

    三、主动改变环境优于被动改变宝宝

    妮妮的妈妈说:我家妮妮就爱吃零食,结果,每到吃饭时就不好好吃了,怎么说都不听,我们常常为这件事着急。奶奶看到了就说我,你与其对宝宝大呼小叫地不让她吃零食,你别给她买不就是了。后来,我发现这话真有道理。

    分析:有些情况下不要只埋怨宝宝,有时宝宝的不听话是因为我们为他创造了不听话的条件。

    四、让宝宝在合理范围内做限制式选择

    聪聪的妈妈说:我家聪聪现在也爱说“不”,问他“我们去吃饭好吗?”“不!”,“我们去睡觉好吗?”“不!”可有一次在他对我说“不”以后,我对聪聪说“今天睡觉前你是喜欢妈妈给你讲乖乖兔宝宝的故事,还是听妈妈给你讲狮子王的故事?”不管他选择了哪一个故事,他都乖乖地跟我上了床。

    分析:在有些问题上,父母的态度应肯定而坚决,不要用问话征询宝宝的意见。让宝宝感到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不给宝宝说“不”的机会。有时,可让宝宝在一定的范围内做限制式的选择。无论选择哪一个,都能达到你要求他的目的。

    当宝宝和你“做对”的时候不妨一试如上方法。希望你也能让我们分享到你的经验。
回复
192 篇,显示:106 - 120篇 
社区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