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同龄圈 育儿你造吗 好好ci 流行时尚 女人心情 败家妈妈 孕期话题 准备怀孕 幸福母乳站 幼儿护理
查看:10w|回复:195

育儿大百科全贴 - 育儿165个问题和答案 - 极力推荐

回帖 发帖
发表于 12-20 12:21|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养成小儿进餐规矩


    常听一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好好吃饭,一顿饭孩子跑来跑去,要追着喂很长时。间还有些孩子偏食、挑食,喜欢吃的就吃很多,不喜欢吃的,怎么劝也不吃一口。结果孩子可能出现营养不良或微量元素缺乏,爱生病。其实这些都是因为父母对独生子女过度溺爱,无原则地迁就,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要想小儿身体好,必须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给他定出进餐规矩。   

  第一.要养成小儿自食的习惯。从几个月大让他抱着奶瓶吃奶,过渡到一岁拿杯子喝水至一岁多就让他开始学习拿勺吃饭。自食引起孩子极大的兴趣,及对食欲的强烈刺激。开始时拿勺喂,慢慢地孩子能自己吃饮时,就不用喂了。两岁半以后小儿完全可以自己吃饱。   

  第二.一定要孩子坐在一个固定的位置吃饭,不能跑来跑去,也不能边吃边玩,否则进餐时间过长影响消化吸收。如果在饭桌上与大人一起吃,不要让他成为全桌人注意的中心,大家都吃得很香定会感染孩子,增加他的食欲。   

  第三.少吃零食,特别在饭前一小时不能吃,因为零食营养价值低,也影响小孩的食欲。有些孩子只吃零食不好好吃饭,造成营养缺乏症。   

  第四.不许挑食,不能偏食,如果小儿不爱吃什么东西,要给他讲清道理或有讲有关的童话故事(自己编的也可以),让他明白吃的好处和不吃的坏处,但不要呵斥和强迫。家长也千万不要在饭桌上谈论自己不爱吃的菜,这对孩子有很大影响。   

  第五.不要暴食,好吃的东西要适量地吃,特别对食欲好的孩子要有一定限制,否则会出现胃肠道疾病或者“吃伤了”,以后再也不吃。  

  除了以上几点以外,如果要让孩子吃好,家长还应注意孩子的饮食质量,饭菜的色香味俱全会大大增加 孩子的食欲。如果嫌麻烦,每天凑合着与大人一起吃,有些孩子会养成对吃饭不感兴趣的毛病。
回复
发表于 12-20 12:21|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有“偷窃”习惯怎么办


    无论孩子拿了别人多么小的一件东西,父母都会惊恐万分。你能采取的最好办法是通过专门的步骤培养孩子的诚实行为并让孩子改正错误。对孩子偷东西的行为既不能反应过度也不能掉以轻心。把孩子偷东西看作是借东西视而不见和把孩子贬斥为贼的做法同样有害。 
 
    ●教孩子所有权的概念。年龄很小的孩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不仅在别人碰他东西时会大叫:是我的,也会把他们想要的东西都视为己有。许多父母都遇到过这样尴尬的局面。 
 
向孩子解释所有权的含义。告诉孩子,哪些东西是他的,哪些是爸爸妈妈的,未经爸爸妈妈同意,他不能随便取用。还可以和孩子做借东西,还东西的游戏。 
 
    ●和孩子谈心。如果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和孩子谈谈别人拿了他东西他是什么感受,让孩子把东西放回去。但是由于孩子向人道歉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你就不要指望孩子道歉了,但必须说:对不起。教孩子在想要东西时,必须先询问他是否能拿。 
 
    ●教孩子控制冲动:如果孩子没有乱碰东西,你一定要表扬孩子的控制力。
回复
发表于 12-20 12:22|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怎样让孩子举止大方


    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孩子在家中活泼大方、能说会道,可一旦去别人家做客或者遇到陌生人,却局促不安、胆怯怕生。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孩子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父母是其最先交往的对象,以后逐渐扩大到亲友和伙伴,这中间有一个从生到熟的过程。如果爸爸妈妈整天将孩子关在家里,不与外界接触,势必会造成上述情况。其次,爸爸妈妈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什么事情都由成人包办代替,孩子没有自己的主见,一见到生人便会畏首畏尾无所适从。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怕陌生人的心理呢?

  第一、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许多孩子怕陌生人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父母管教过严,限制过多,打骂等等,导致孩子不愿接近生人,胆小、自卑。爸爸妈妈平时要注意不用自己孩子的缺点去和其他孩子的优点比,要让孩子觉得自己不比别的孩子差;要欣赏自己孩子的优点,经常鼓励孩子。

  第二、可以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胆量。

  比如爸爸妈妈短时间外出的时候,试着让孩子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呆一会儿;让孩子学会主动向别人问个好,说句话;让孩子独立地去完成一些事情等等。通过这些事,锻炼孩子的胆量,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

  第三、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要教会孩子平等待人,礼貌待人,和朋友相处真诚相待,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让孩子在社交中提高胆识和能力,感受到与人相处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还有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孩子见了人不愿打招呼,任凭你怎么劝怎么引导他还是拽着你的衣服躲在背后不出声。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三种:一是因为羞怯;二是不懂得见了人要打招呼是礼貌行为;三是可能受过人为的惊吓,不愿意和人打招呼。 纠正这一现象的方法如下:

  1、三岁以上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辨别性别、辨别年龄的能力,而且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他们知道满脸皱纹、有白发的老人是爷爷奶奶,与爸爸妈妈年龄相仿的人是叔叔阿姨。这时,成人的教育方法要得当,不要对孩子过分保护, 尤其是在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面前,要鼓励孩子懂礼貌、敢讲话,坚持要孩子招乎人,并告诉他招呼人才是懂礼貌的好孩子。

  2、不能因为孩子不愿招呼人而不带孩子外出。成人外出时应尽量携孩子,让孩子和成人一起参与社交活动和人际交往,并且鼓励孩子接触陌生的环境。要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孩子的良好的礼貌行为习惯,而且成人要做好孩子的表率,遇到熟人或孩子不认识的人主动有礼貌地打招呼,然后再向孩子简单介绍,让孩子主动地招呼人。

  3、当孩子不愿招呼人时,不要说“这孩子不懂礼貌”,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尴尬的局面,而应该慢慢引导,因为孩子需要较多 的尝试和时间来适应新的事物,新的环境。应该对他表示关怀、爱护,并且陪同他寻找方法,主动开口招呼人。如爸爸带孩子上街,遇到一位孩子爸爸熟悉的同事, 爸爸可对孩子说:“想想看,他叫什么叔叔,你应该对他说什么呢?”

  4、成人对于胆小羞怯的孩子要多加关心,还可以使用一些技巧来帮助适应他人与环境,如事先将可能见到的生人的相貌、特点告诉孩子,并了解孩子心中的忧虑、 尽可能给孩子提供一些咨询,让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5、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成人应试着去发掘孩子的独立天赋,在陌生的环境, 陌生的人面前,让孩子自己判断该怎么招呼陌生的人。当孩子获得成功的经验时, 自信心自然会增强。

  培养孩子举止大方,做客便是良好的途径。

  1、带孩子做客。做客前父母应先向孩子介绍造访的对象,让孩子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其次还要帮助孩子树立一定的信心。比如,可这样鼓励孩子:“王阿姨特别想见你,她们家还有一个小哥哥,有很多玩具,一直都想跟你玩。”用诸如此类的话,帮助孩子消除陌生感,树立信心。

  2、把客人请进来。成人也可经常请亲戚朋友到家中做客,给孩子创造当小主人的机会。这时,对于在生人面前易胆怯的孩子,父母不必急于求成,可按以下步骤循序渐进:

  (1)能向客人问好。

  (2)为客人送递茶水;帮助大人招待来客。

  (3)鼓励孩子与客人交谈或为客人表演节目。

  在做好前一步的前提下提高要求,不要强迫孩子做他不能胜任的事,等孩子习惯了前一种做法,可自然过渡到下一步。

  3、学会鼓励孩子。对孩子与生人交往中每一次突出的表现,都应抓住时机,给予鼓励。如可用亲切的语言告诉孩子:“你今天真棒,客人们都夸你了,爸爸妈妈真为你高兴。”必要时还可送一样孩子喜欢的玩具和食物,并明确告诉他得到奖励的原因。

  4、放开双手,持之以恒。父母应相信孩子的能力,放手让他们做自己能做的事,还要有意识地去锻炼孩子,比如,请孩子去邻居家借把剪刀,让孩子给某个阿姨送本书,孩子实际练习机会多了,以后与人交往便会自然多了。另外,父母不要吝惜自己的时间,节假日时,多带孩子串串门,让孩子多与人交往,持之以恒,你定会有一个惊喜的发现。
回复
发表于 12-20 12:22|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不肯主动讲话怎么办


    孩子在某种程度上不愿意讲话是相当正常的。孩子的世界很有限,对我们来说很自然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却还是陌生的事。另外,一些社交礼节尚未在孩子那里得到承认,他们对见你的朋友毫无兴趣,甚至不想同他打招呼。 
 
    绝不要轻易用害羞来解释你孩子的沉默。要假定孩子会自己主动讲话,并在孩子真的讲话之前把它当作一个借口。例如:“我们刚刚认识这个叔叔,等一会儿就愿意和叔叔打招呼了。” 
 
    孩子在6-18个月时往往是一个认生的时期,他已经认识家里的人了,但他们不信任陌生人。但是4岁的孩子一般不认生,他们对每个人都很友好,而孩子在7岁时会变得沉默寡言。 
 
    你不能强迫孩子讲话。但是可以采取一些做法以增加孩子说话的可能性。 
 
    事先做好安排:为孩子同别人相遇做些准备。 
 
    ●指导。花一些时间教孩子在新场合中同陌生人讲话。 
 
    ●不要把孩子置于众目睽睽之下。孩子需要时间兴奋起来,你越少让孩子成为大家注意的焦点,他的感觉会越好。
回复
发表于 12-20 12:23|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随意乱跑怎么办


    喜欢到处乱跑的孩子会给家里带来很大麻烦。父母在孩子突然从身边跑开时会急得发疯,即使孩子不过是想随便转转或者在商店的另一个柜台看看。孩子随便乱跑显然是一件危险的事情。而且,当孩子意识到他已经“丢失”了,他也会受到惊吓的。 
 
    教孩子怎样紧跟你:对孩子来说,学会出门时紧跟着大人,任何时候都不会为时过早。 
 
    ●从小训练。第一次带孩子出门时就要训练孩子学会紧紧地跟着你,即使你可能不拉他的手。当然,绝对不能把孩子独自一人留在一个地方或者让他跑开太远。也不要想当然地认定孩子跟在你身后。要随时注意孩子的动向。
 
    ●制定规则。出门前要对孩子重申一遍你的要求和希望,孩子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活动,并明确划定一个范围,带很小的孩子上街,一定要拉住他的手。当你提着东西时,让孩子拉住你的衣角。 
 
    ●期望不要太高。不要指望孩子能高高兴兴同你逛上半天商店,孩子会很不耐烦。孩子到处乱跑或者赖着不动都是因为他们感到厌烦了。
回复
发表于 12-20 12:26|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


    处于3~6岁年龄阶段的孩子,心理过程的随意性很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常常一件事没做完又想着做另一件事,显得做事杂乱无童,缺乏条理。孩子应养成做事有条有理的好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与父母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1、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有规律的生活是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的重要前提。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家庭条件,把每天起床、睡觉、做游戏、看动画片、学习及家务劳动的时间都固定下来。教孩子做事时,一定要交代清楚什么时间去做什么事情,怎样才能做好这件事,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做到要求明确,检查及时。

    2、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的习惯。父母应该随时留心观察孩子,看看他做事是否有秩序,是否知道先做什么,然后再做什么。通过观察,如果发现孩子这方面能力差,应立即给他指出来,并告诉他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按步骤完成,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如果有许多事情要做,必须先安排好顺序。如星期天,父母给孩子提出哪几件事是必须要做的,然后让孩子自己安排可以让他用画将要做的事及先后顺序表示出来。一次次地强化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做事有条理的习惯。

    3、父母要以身作则。俗话说:喊破噪子,不如做出样子。父母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做任何事情都要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以认真负责对待工作的态度影响孩子,如在家做事时主动勤快,有条理,脏衣服不乱塞乱放,换下来就洗,上班前总是将房间收拾整齐等,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父母坚持要求,反复强化,不断激励并加以督促引导,就能使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回复
发表于 12-20 12:27|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珍惜孩子的主动尝试


  孩子小时候往往什么事情都要抢着做:扫地、洗碗,但他还小,什么也干不了,所以父母就没让他做,可是为什么等他长大了,能够洗碗扫地的时候,却变懒了,什么也不愿意做了呢?更有甚者,他连自己的作业,比如作文、画画什么的都要让大人帮忙,自己懒得动脑筋了呢?很多家长非常疑惑。

  孩子天生就是积极的,勤快的,他一张开眼睛,就尝试到处看看,当他能控制自己的动作时,他喜欢到处爬,到处摸,什么都拿起来咬,大人做什么,他也模仿着做什么,当然,因为很多事情他是第一次做,所以很容易出错,如果每次尝试大人都报以厉声呵斥“不准……”或大惊小怪地惊呼“危险!不要……”时,孩子就好像被电击了一样,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乖”了,哪儿也不能碰,不准摸,不可以试,那就不碰、不摸、不试,他认为这样才是大人眼中的好孩子。再长大一点,孩子就渐渐变成该做的事情也懒得去做了。

  所以,如果您不想让孩子变得懒惰,想让他保持自信、积极进取,您就应该记往:当孩子做出某种尝试时,只要不是危险的和损害别人利益的,大人就应该鼓励,并且提供机会让他大胆尝试。要让孩子明白,谁都有失败的时候。这样,孩子每次尝试做一件事情时,他得到的都是奖励而不是“电击”,他当然会很有自信,乐意一而再再而三地努力去做自己还不会做的事情了。长大了之后,他很自然就会成为一个勤快的、乐于尝试新事物的、积极向上的孩子了!

  如果您的孩子不幸已经没有自信并且变得懒惰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停止对他进行“电击”,也就是说要停止对他所做的事情挑毛病、指责或者是表示不满意,而是多给奖励,只要他愿意,做得怎么样,都予以鼓励。
回复
发表于 12-20 12:27|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孩子贪玩,八字策略


  不少父母为孩子贪玩所困扰,这里奉献的一个“八字策略”——顺应、利用、制约、诱导,可能有助于你步入“柳暗花明”的新境地。

  1、顺应

  玩是人的天性。两三岁的孩子除了玩,还能干什么呢?而且这个年龄阶段的玩,也是他们接触生活、认识世界、摹仿人际交往的一种“学习”和“工作”方式,入学以后,还是紧张与松弛的一种良好调节剂。因此,理解并顺应孩子的贪玩心理,就是顺应了人生最初阶段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过分压抑,把他们变成“小大人”,有害无益。这一点,为人父母者都该明白。

  2、利用

  现在,不重视儿童早期教育的父母怕是不多了,但早期教育怎样抓,未必人人皆知。你可以利用孩子好玩的心理,寓教于玩耍之中,这将帮助你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制约

  一是时间制约。根据年龄特点安排一天的活动和每次活动的时间,绝对不能打乱正常生活节律。

  二是活动强度制约。强度大的游戏常常过多耗损孩子的能量,降低免疫力,是致病的一个祸根。

  三是随着年龄增长,学习活动应该逐渐增大比重,直至过度到以学为主、以玩为辅的学前阶段,为学校生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4、诱导

  即:把孩子往书本上“诱”,往学习上“导”,使其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渐转移到文化科学知识上去,学习兴趣浓了,玩心自然淡了。还有重要的一点:父母是孩子做人的“样板”,一言一行都具有强大的导向力。假如你经常坐在麻将桌边,却逼孩子去读书,他会怎样想呢?用爱读书、爱学习、求上进的具体行动感召孩子,才是教子成材之上策!
回复
发表于 12-20 12:28|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处理小问题,体现父母大智慧


  生活中,孩子总会表现出一些小毛小病,如玩得过火、爱挑剔等,这些小问题虽不严重,却常常也把父母们折腾地够呛,而父母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有的无奈地摇头,有些则不给孩子面子了。可尽管如此,教育的效果还是不明显,到了下次孩子又忘了。那么,有简单易行,效果又好的处理方法吗?在此我们列举一些孩子的小问题和具有针对性的处理方式供父母们参考。

  1、孩子玩得太兴奋时,有时会忘乎所以,让人难以控制

  对策:

  ·冷处理:如果孩子在某项活动中玩得太兴奋而无法安静下来,那就提议他从一个地方挪到另一个地方安静一会儿。

  ·警告:对于由于捣蛋而兴奋的孩子,您可以平静地告诉他,只有他安静下来,才能让他继续玩。

  ·戴高帽:您也可以对他正在做的活动给予表扬,然后快速地把他引导到另一个更安静些的活动中。

  ·迁移:您可以说:“我对你的活动热情感到很高兴,但我们必须休息一会儿,让我们躺下来,想像我们变成了一朵云。”这时最好让孩子与您一起做深呼吸。

  2、孩子心情不好时,对所有的活动都不感兴趣

  对策:

  ·关注:密切关注孩子,通过注视、拥抱、牵手等行为来表达您对他的关爱。

  ·鼓励:根据他的眼神,对他所做的活动表示鼓励。如果他有些沮丧,您可以对他的某些方面进行鼓励,如努力参与活动的意愿、活动的表现等;如果他对参加活动有不安全感,对自己没信心,那可能是因为他还没准备好参与活动,您可以让他自己先静坐一会儿,当他想玩的时候再让他玩。绝不要让孩子感到有一种被忽视、被遗弃的感觉。

  ·同感:向孩子解释您对他心情低落的理解。

  ·检查身体:这时候不要忽视孩子的身体状况,应对其健康情况进行认真检查。

  3、孩子总喜欢以一种批评的方式谈论别人

  对策:

  ·理解:首先要对孩子这种表现表示理解,因为当他以一种批评的方式评论他人的时候,可能他是在想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引导:可以通过一些方法使孩子对自己的活动感到满意,帮助他以积极的方式来评论自己的言行,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暗示:在引导孩子接受自己优缺点的同时,要向他解释任何人都非常努力,谁都想听到别人赞扬自己,所以他也要学会欣赏别人。

  4、孩子不肯与他人分享玩具

  对策:

  ·惩罚:可以先把这件玩具拿走,直到孩子决定是独自玩,还是与他人一起玩或轮流玩

  ·限制:必须对孩子单独玩这件玩具的时间做出限制。您可以尝试一个有趣的方式,那就是让他玩有发条的玩具,当发条停止的时候,玩具就要传给另一个小朋友玩了。

  ·放任:让孩子们自己决定这件玩具该给谁玩,让他们知道,他们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5、孩子不想尝试做某些事情,便会说“我不会做”,在父母看来孩子在偷懒

  对策:

  ·观察:要从孩子的角度去分析一下活动的内容。通过观察孩子在各种活动中的表现,您可能会了解到其中的缘由。

  ·转换活动:如果孩子主要是放弃写字或画画方面的活动,比较喜欢运动或听故事,那可能是因为他对小肌肉运动能力感到不自信,您可以和他讨论一下这种活动的意义。

  ·提供选择:给孩子提供几种活动的备选方案,让他从这些活动中选择一种来参加。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激励方法。
回复
发表于 12-20 12:28|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对什么都感兴趣,对什么都想去摸摸、看看,这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探索欲望对他各方而的发展有很大帮助。而那些对学习、游戏不感兴趣,对什么都缺乏热情和积极性的孩子,则应该引起家长的注意。那么,家长怎样培养孩子对生活积极热情的态度呢?

    首先,应多给孩子练习的机会。不要因为孩子小,能力差,就对孩子大包大揽。要相信孩子,放手让孩子去闯。 3~4 岁的孩子会成为母亲的小帮手。及时的表扬,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激发孩子更大的热情。

    其次,参加竞争活动。多让孩子参加赛跑、棋类、投球等带有竞争性质的游戏活动。孩子会在兴致勃勃的竞争中,激发起更大的主动性。当然,竞争对手要选得适当,既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孩子只有在既有胜又有负的过程中,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胜心。

    最后,不要让孩子有恐惧心理。为培养积极性,可让孩子参加一些有冒险性的体育运动,不要因活动有危险而禁止孩子去做。注意首先让孩子对活动的危险性有思想准备,然后为他做示范,并加强保护。注意不要给孩子造成恐惧心理,以防留下后患。
回复
发表于 12-20 12:29|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幼儿为什么喜欢拆卸东西


    孩子什么都想拆开看看,表明孩子有强烈的好奇心,刚来到人世间不久的孩子几乎是一张白纸,而面对这样复杂的人类社会,处处感到新鲜,疑惑不解,因此孩子们有旺盛的好奇心,无穷无尽的求知欲,脑子中藏着无数个为什么。这些‘伪什么”,常常是他们接触到的新奇事物和费解的事物。这是年幼孩子动脑思考事物的具体表现,是智慧的火花,创造性的萌芽。

    孩子们心中的这些疑虑,通常是以两种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是没完没了的发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为什么?”天上地下,无奇不有;另一种就是行为上的。刚买来一辆小汽车会响,“咦,真好玩”!“怎么回事,里面的什么东西在响?”于是这里拆拆,那里掰掰,没多久,一辆小汽车就“报销”了。又如为了弄清楚闹钟为什么会走,干脆把钟的零件全都卸下来。有些家长碰到这种情况,会心疼被弄坏的玩具和东西。其实这两种情况都是孩子求知欲所致,是很可贵的。

   不少家长通常对这两种情况多持否定态度,“去,去,问那么多干什么?大了就明白了。”一次,二次还没什么,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变得不喜欢提问题,因为提了问题,家长不仅不解答,反而招来责备,于是,由不问到不想,孩子变得懒于思考问题了。学问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一个人养成了不喜欢思考问题的习惯,也就没有多大出息了。对于把玩具搞坏,把东西拆开,有的家长更是“痛心”,轻则臭骂一通“败家子,”重则大发脾气打孩子一顿,发誓不再给孩子买新玩具,把旧玩具也都藏起来。其实,家长应该保护孩子的这种探究心理,玩具买回来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讲解玩具的道理,并进行爱护玩具的教育。弄坏了,跟孩子一起把玩具修好,告诉孩子“能拆开,也要学着再装上”给孩子讲有关的知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理,同时,引导孩子进一步的想象力、创造力。

   大多数儿童是具备创造天赋的,这一点,许多家长却没有认识到,只想到孩子提问给自己带来的麻烦;孩子“破坏”给家里带来的损失,而忽视对孩子创造潜能和活力的引导。现在许多独生子女家庭钟情于华贵而又不费脑筋的电子玩具,乐道于孩子的分数和名次。或出于爱,或迫于课业负担,或认为发明创造很神秘,不敢涉足……使得大多数儿童想象力,创造力的萌芽,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当前许多家长对幼儿越俎代疱的情况比较严重,许多事情不让孩子自己动手,这本来就对孩子的发展不利,如果家长再反对孩子动动这,看看那,只能使孩子从小就丧失对事物的探究心理。从小就习惯于家长说什么,孩子听什么,老师讲什么,学生就被动地接受什么,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一旦走上社会,只能步人后尘,毫无建树。

   孩子什么都想“拆开看看”也说明了孩子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强的孩子一般都是很聪明的。人们常说“心灵手巧”,让孩子养成勤于动手的好习惯,也是能直接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的。

   家长往往觉得这种孩子“淘气”“破坏性强”。实际上,这样有“破坏性”的淘气,不一定是坏事,因为淘气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天真、好奇心和丰富想象力的表现。

   在为孩子买玩具时,可选购一些可供儿童动手拼搭的建筑玩具,可让儿童拆、装的组合玩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理和动手愿望,又不致于造成太大的浪费。家长还可以利用无毒无害的废旧物品、自然材料教孩子自制玩具。可以与孩子一起制作风车,风筝等到户外去玩,让孩子在娱乐中增强创造力。

   如果孩子是属于不爱惜东西,则应严肃教育,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他懂得东西是花钱买来了,而钱是父母辛辛苦苦通过劳动挣来的,“成功者不可损坏”,随意损坏东西,是对父母的劳动不尊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坏行为,教育孩子爱惜劳动成果,增强孩子对劳动成果的保护意识。
回复
发表于 12-20 12:29|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幼儿缠人撒赖怎么办


    我们在一些商店或公共场合,常看见这样的现象,孩子非向大人要这要那、不管大人如何哄劝,就是不听,严重点的干脆躺在地上打滚。某些家长束手无策,只好满足孩子的要求,结果是恶性循环,幼儿提出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不近情理。

  要求提得不合理,这是幼儿的一般特点。由于幼儿年龄小,智力低,他们只能从自己当时的兴趣,爱好愿望出发提出要求,而不能考虑自己的要求是否合情合理,这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在独生子女中,爱提无理要求的现象尤其突出。

  这种现象的原因实际上跟父母平时对孩子纵容,娇惯有关系。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有许多孩子平时在家里养成了说一不二的毛病,家长不及时引导,教育孩子,而是一味地满足,迁就,让孩子觉得在家里“唯我独尊”,稍不顺心,便大哭大闹,不管在什么场合都敢以此来“要挟”父母“就范”。父母觉得只要答应了孩子,就息事宁人了,而没想到长此下去,给孩子成长带来的危害,看起来是“爱”孩子,实际上是害孩子。

  那么怎样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呢?

  首先,当孩子向家长提出要求时,做父母的要注意分析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并且正确对待。

  孩子的合理要求应该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就应向孩子讲清道理加以拒绝。

  例如,孩子要求买儿童读物,这反映了孩子的求知欲望,应该满足;要是玩具很多,没玩多久就嫌旧,又要求买新的,这就不应满足,而应教育他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让他懂得自己的要求是错误的,父母是不会同意的。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满足与否,往往取决于自己的情绪:高兴的时候,不管要求合理不合理就都答应;不高兴的时候,即使是合理的要求也不答应。

  这样就会使孩子分不清自己的要求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

  很清楚,家长的严格要求,既不能是严而无格的,也不是严而过格,而是合情合理,是孩子能接受的。

  其次,平时要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告诉孩子哪些是合理要求,哪些是不合理要求。

  去商店前要对孩子讲清楚主要买哪些东西,到了外面要听大人的话,如果不听话就取消他下次去商店的权利。由于先下了“毛毛雨”,孩子有了心理准备,一般会有所收敛。

  如果到了商店,孩子经不住“诱惑”又提出要这要那时,家长可以让孩子想想在家里是怎么说的。既然“有言在先”,说了话就应兑现。明确地告诉他,见什么买什么是不对的,不能同意他的要求。

  如果有的孩子又搬出往日的“伎俩”,撒泼打滚,家长不要心疼孩子哭闹而顺着他,更不要怕自己难堪而迁就、让步。家长可以装着毫不理会他的样子,径直往前走,或者干脆告诉他:“乱买东西不是好孩子,我自己先回家了。”

  一般情况下,孩子见大人走开了,不理睬自己,会站起来追上家长,可能还会哭哭啼啼,但已经由原来的“必须要”变成了“请求买”。

  家长这时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利用什么有趣的事吸引他,使他忘掉不合理要求。待到稳住孩子情绪后,或回到家里,再跟孩子讲清楚为什么不能乱买东西。

   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使幼儿的精力集中到故事情节上来,明白他的要求是不合理的,那样孩子就不会再坚持自己的无理要求了。

   家长平时在家里,可以让大一点的孩子参与家庭开支计划,让孩子知道钱都是父母辛勤劳动换来的,如果一个人乱花钱,其他人的生活就要受影响。让孩子知道这些情况,当父母拒绝他的不合理要求时,他会觉得父母的话是有道理的。

   平时,家长可以让孩子和自己一起收拾玩具,这样可以使孩子对自己的玩具有印象,不致于到商店里乱要。有些玩具家长可以先收起来,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如果都放在哪儿,孩子倒不觉得新鲜了。

  另外,家长可以和孩子一块自己动手搞些小制作,小玩具,对那些破损的玩具,改改修修。给洋娃娃做一件新衣服,给小卡车安个顶篷,让孩子觉得惊喜。这自然节省了开支,同时也让孩子明白,外面买得好,不如自己动手做的好。

  所以,拒绝孩子的合理要求,家长既不能妥协,也不能暴跳如雷,而应冷静、严肃、态度坚定。任何一种严格要求,尽管是合理的,但对孩子来说,毕竟是外部的东西。要使合理的教育要求变成孩子的意识行为,用简单命令和急于求成的办法都是达不到目地的。这就要家长循循善诱,平时多对孩子进行教育,严格

  要求,不能宠爱、溺爱他们,要意识到现在的放任自流,只能是害了孩子。
回复
发表于 12-20 12:30|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帮助孩子克服磨蹭、马虎的坏习惯


    磨蹭、马虎是孩子在学习中常见的毛病。两种现象的产生都有一个形成过程,不是哪一天突然磨蹭或突然马虎的。教育者教育方法不当是其形成的重要因素。磨蹭与马虎表现不同,具体原因和矫治方法也不尽相同,我们分别加以探讨。  
 
  孩子学习磨蹭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学习兴趣低落,硬着头皮应付,疲塌无奈,能拖就拖,缺乏自信,不负责任;第二种“慢性子”,行动迟缓,慢条斯理,紧张不起来,任你着急催促,依然故我;第三种是缺乏时间观念、效率观念,不知道时间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因此,矫治磨蹭要分别不同情况,对症下药。第一种情况要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提高责任心上下功夫,家长可参考本书中有关培养兴趣等专题采取教育措施;第二三种情况要在专时专用、提高学习效率上努力。以下是我提供给家长的参考方法。  
 
  一、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跟孩子讨论磨蹭的害处,使孩子认识到“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的基本道理。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中,磨磨蹭蹭不讲效率的人就会被淘汰,就会生活艰难。磨蹭的坏习惯,有害终生。  
 
  二、加强专时专用、提高效率的训练。帮助孩子确定每次学习的时间、任务、目标要求,到时完成,评价结果。每次学习,都把三者结合起来。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三者的要求有所区别。要让孩子尝到提高效率、增加玩乐时间的甜头。  
 
  三、增加计时性活动。孩子磨蹭,不光在学习中表现出来,也反映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穿衣、吃饭、收拾书包文具、洗衣物等。因此,克服磨蹭毛病,需从不同角度入手。从孩子实际表现出发,增加计时性活动是可行的方法。做某件事情,需要多长时间,事先设定,然后以最快速度保质保量地进行。事后家长与孩子一起评价,调整要求,下一次做得更好。对低龄的孩子,如果家长跟孩子一起进行计时阅读、计时记忆、计时答题、计时劳动的小竞赛,会有更好的效果。  
 
  四、让自己孩子跟讲效率的孩子一起学习、游戏,发挥孩子之间的影响作用。可以事先与讲效率孩子的家长联系,请家长给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学习和游戏的过程中带动磨蹭的孩子。  
 
  孩子马虎毛病的形成,有三个基本原因:一是年幼时的马虎现象没有及时纠正,形成定势;二是责任心不强,应付的成分太多,缺乏真正的责任意识;三是功课太多、作业太多,不快做做不完,于是忙忙叨叨,丢三落四,错误迭出。  
 
  矫治马虎,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以生活实例,让孩子认识速度、质量与效益之间的关系,认识马虎可能带来什么样的恶果。如果有亲友从事精密、细致的工作,不妨带孩子去看看他们的工作情况,请亲友现身说法,会给孩子思想以较大影响。在科技事业中,也有大量的实证材料。  
 
  二、指导孩子形成自我检查学习效果的习惯。有些孩子马虎导致的作业错误,常常由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给检查出来,一一指正。这种方法对克服马虎的毛病不但没有好处,还可能导致孩子的依赖心理而更加马虎。正确的做法是指导孩子自己检查、验证学习效果。家长的检查在孩子检查之后,而且不要具体指出错误,而是划定出错范围,让孩子自己查证。特别要培养一次做对的习惯。  
 
  三、指导孩子自己制订惩罚马虎的措施。比如,由于马虎,作业或考试出了问题,取消某项外出游玩的计划,取消一次看电视或电影的娱乐活动;也可以罚自己背诵两段有关讲认真、不马虎的格言、名言、谚语,或者学讲一个有关的故事。  
 
  四、进行“细活儿”训练。学习、生活中有许多“细活儿”,不认真绝对做不好。对于马虎的孩子,通过干“细活儿”,可以克服他的毛病。例如,写正楷字,画工笔画,缝衣服扣子,淘米,挑沙子,择洗蔬菜,计算水电费,动脑筋游戏等等。让孩子有目的地去选这类事情干,经常训练,就会越来越细心。  
 
  不论是克服磨蹭的毛病,还是克服马虎的毛病,增强责任意识都是首位的。一个不负责的孩子,是克服不了磨蹭、马虎的毛病的。本书中,不少专题谈到了责任心的问题,请您互相参照一下。
回复
发表于 12-20 12:30|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孩子爱发脾气怎么办


    独生子女任性、爱发脾气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如:自己的要求没能满足,就大哭大闹,有的甚至在地上打滚,颇有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式。

  任性,爱发脾气是幼儿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的反映,与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较低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成人的态度和教育方法有关。教师和父母如果平时对这类儿童缺乏有效的教育和纠正,使幼儿无所控制地发展自己的这种行为,成为他们要挟老师和父母,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一种手段。

  3岁以后,幼儿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他们力图摆脱成人的帮助,自己独立地做事情,但是由于能力的关系,再加上幼儿这时候思维上具有刻板性,片面性的特点,会出现所谓的“三岁危机。”因此,这时候的孩子就有些不好管。

  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稳定的情绪是很重要的。爱发脾气,对孩子健康性格的形成很不利。家长要想改掉孩子爱发脾气的毛病。就要搞清楚孩子为什么发脾气,才好对症下药。

  通常孩子在不舒服的时候,比如,生病、疲劳时易引起发脾气暴躁,这和大人是一样的,只不过大人会表达自己的意志,幼儿大都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身体不适的感觉。有经验的母亲善于结合情境和孩子的情绪状态判断孩子的身体状况,尽可能地避免孩子发脾气。

  有时候孩子受到冷遇,感到失望时也会发脾气,孩子自己玩了一天,很想和妈妈玩会儿,或者很渴望家长的表杨,可妈妈却毫不理会,照旧干自己的,孩子就会发脾气以示心中的不满。聪明的父母若能主动给孩子放松环境,沟通感情,了解孩子的愿望,就能避免孩子因情绪不佳而发脾气。

  如果孩子爱发脾气是由家长的溺爱和迁就造成的,家长就要注意严格要求孩子,不能有求必应。

  孩子爱发脾气,也是有个过程的,当孩子第一次发脾气时,家长的处理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有的家长一看孩子乱喊乱闹,就赶紧想尽一切办法,哄劝,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也一应百应,过分迁就。大人可能会觉得孩子嘛,哄一哄就了。可孩子就会认为只有这样闹,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把发脾气,胡闹作为治眼大人的手段,长此下去就会养成坏习惯。有的父母把问题看得很简单,解决方法也简单,一个字“打”。其实,打的结果更坏,孩子或是表面屈眼于棍棒,或是越闹越凶,对父母产生敌视心理。

  那么,应该怎样对待孩子第一次发脾气呢?家长应该持不予理睬的态度,专心于其它事情。或是告诉他,“什么时候安静下来,我才跟你讲话。”渐渐地孩子会由大哭变小哭,由闭眼哭叫到睁眼看父母的反应如何,他的注意力也就会转移到父母身上来,静静观察父母做事情,渐渐忘记了撒泼。当他的情绪稳定以后,家长一定要告诉他那样做不好,并说明为什么不好。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了。第一次发脾气就能被制止。在处理孩子第一次发脾气时,家长一定要有耐心,不能半途而废,这可以说是一场“意志与毅力”的较量。如果作父母的心软,以后就很难再奏效。

  当幼儿心情焦躁,乱发脾气时,成人在指出他的错误以后,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不理睬他,让他知道发脾气,不讲道理是行不通的,是无效的。当幼儿由于某种要求未能满足而大发脾气时,家长不要采取强硬态度,非要把幼儿制服。这样就如火上加油,幼儿的脾气会更大。成人应该态度冷静,方法灵活,有时要适当给孩子留点面子,找个台阶,让他自己下。

  有的孩子在家里、在父母面前爱发脾气,而在幼儿园或其他环境则表现得比较好,这样的孩子可以让他暂时离开使之任性发作的环境,到亲戚朋友家生活一段时间或到寄宿制幼儿园过一段集体生活。这对矫正孩子爱发脾气、任性的缺点会有好处。
回复
发表于 12-20 12:31|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孩子常和大人嘻皮笑脸怎么办


    孩子不听话,老是和大人嘻皮笑脸,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为了掩盖错误。当孩子犯了错误,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往往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对家长的询问或教育用嘻皮笑脸的方式来对待。

    2、对错误缺乏认识。孩子有了错误而没有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家长在指出他的错误时,孩子会若无其事,满不在乎,嘻皮笑脸。

    3、过多批评,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家长对孩子的错误不论轻重不分场合,动辄训斥,唠叨个没完,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也会用嘻皮笑脸来对待。

   4、家长不能以身作则。一种情况是家长自己做错了某件事,被别人尤其是被孩子指出时,表现出嘻皮笑脸:另一种情况是家长在对孩子的嘻皮笑脸进行批评时,自己不严肃,嘻皮笑脸,从而给孩子做了不好的“榜样”。

    怎样纠正孩子不听话,老和大人嘻皮笑脸的毛病呢?

    1、对用嘻皮笑脸掩盖错误的孩子,家长要严肃批评。首先,家长要向孩子指出其错误的危害和严重性,让孩子明确用这种方式掩盖不了错误;其次,要抓住“第一次”,从严批评,其认识到这样是不对的,不允许的。家长切不可把孩子的这种做法看成小事不闻不问,一笑了之。

    2、对第二种情况,家长首先应该帮助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有所认识,使他知道自己做了错事。一旦孩子对自己的错误有了认识,便容易接受批评,嘻皮笑脸的行为也会得到纠正。

    3、家长对孩子的批评要适当,注意场合,一般不要在众人面前严厉批评。孩子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是十分强烈的,很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家长应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用暗示、诱导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4、“身教重于言教”。常言说:“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出样子看一看。”家长自己有了错误,不论是谁指出的,都要虚心接受,认真对待,及时纠正;在对孩子指出错误时,自己要严肃认真,不能嘻皮笑脸、满不在乎,这样才能给孩子做出榜样,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使孩子看到家长对自己行为不满时,能马上改正。

    5、培养正常的自尊心。孩子有了自尊心,才会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有所认识。譬如,有的孩子犯了错误要求父母替他们保密,这就是自尊心的表现。因此,家长应理解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认识到嘻皮笑脸的行为是让人感到羞耻的事情。
回复
192 篇,显示:136 - 150篇 
社区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