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父亲和母亲
父亲比母亲大2岁,一个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在外,一个在家没上过学。如今看来差距很大,可能当年对知识分子的重视程度没那么大,而且从小一起长大,反正最后还是结婚了。母亲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勤劳肯干、心地善良又知情达理。其实我很少从母亲这里听说他们之间的故事,只是一些细小的片段。父亲放假在家时,没事时就在房间里看书。如果爷爷大喊一声:怎么没人做事?爷爷的脾气据说很大,很急躁,奶奶的性格随和些。父亲一听立刻就出来帮忙做事了。做完事,父亲在房间的脸盆里洗干净手,继续看书。这还是我小时非常不爱惜书本,我的书皮总是坏,然后第1页,第2页依次坏了,妈妈看见总是这样说我:不象你爸爸把书包管得很好。父亲的书的确保管得很好,他去世后留在家里的书,都还包着封面。也是小时候我在家经常翻柜子,才知道父亲大学时学的是物理专业,从此我对物理有种莫名的好感和自豪。还记得小学时,春天来了,母亲就会说起:你爸爸以前说到了春天要给孩子多吃些蒜。家里的火钳,剪刀,是父亲以前上班时带回来的。有2把很好的剪刀被人家借去一直没坏,最后都坏了。问大姐有没有父亲的印象,她说不记得,只记得父亲回家后会带糖果。大姐小时候估计是最无忧无虑的一个,后来却是我们四个孩子中最辛苦的一个。从旁人偶尔提起父亲,都是很惋惜地样子,说要是父亲在的话,我们该是多么幸福的生活。有时问母亲,爷爷奶奶既然培养出大伯和父亲,是不是平时教育孩子特别有一套方法?母亲说,其实爷爷奶奶并不怎么教人,成不成才都是靠自己的,有些道理靠自己去揣摩。比如大姑对孩子管教比较严格,母亲对我们也是管教严格。
即使是和父亲结婚后,父亲在外工作,把工资都交给奶奶。母亲在这个大家里的地位也没怎么改变,依然是一样地辛劳,甚至偶尔还受到一些旁人的欺负,比如父亲放假回家还被一些人说成是吃“冤枉粮”。母亲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因为父亲一年工资肯定超过农民一年的收入。父亲所有的钱都上交,以致去世时存折上才剩几块钱,外人猜测可能存了好多私房钱。当时已经分家了,分家时父亲在外工作,因此什么事我家都要吃点亏。1995年夏天,我亲姑姑的小女儿出嫁时,听说1977年分家时,家里的钱按三家平分,每家有几百块吧,我家一分也没有。分家时,很多东西不分我家,我奶奶和二爷爷都看不过去,说有些东西也要分一些给我家。2004年初,亲姑姑家儿子盖了新楼房,就把爷爷帮盖给姑姑的老土房子拆了。姑姑一直舍不得,当时她已经查出有癌症,没几个月66岁就去世了。
父亲老实本分。据说有一年过年在家打牌,大伯、父亲和其他人一起打牌,据说大伯会悄悄地把打出去的牌拿回来,父亲发现了说:这怎么打牌,不玩了。突然间觉得大伯好可爱呀,就像个孩子一样。很多人说起我们几个孩子,大部分都是老实、勤奋这些词来评价。这些年过来,对于没有任何基础的年轻人,除了老老实实地埋头苦干,还能有什么好的出路。虽然偶有一些投机取巧的人,母亲也多是不屑地评价,还是希望我们靠自己的努力。
此帖子已经被tumao于2015年01月08日 14:28:0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