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真正牵动每一个人神经,诱发出每一个上海人蛰伏多年的物欲梦想和投机冒险的遗传基因,从而使他还原为上海人的,是股票。
早在1984年底,上海的第一种股票“延中”股票就开始发行了。但它对绝大多数上海人而言,只是报纸上改革宣传的一个花絮。1990年12月19日上午10时,上海证券交易所大厅正式开市的第一声锣响,被称为“奏出了中国证券、金融史上一个响亮的音符”的“世纪之锣”,然而,绝大多数市民仍然不知不觉,投机分子仍在街头倒卖外币和邮票。直到1992年初,上海发行价值30元一张的股票认购证时,大多数老谋深算的上海人仍然不屑一顾。
1992年5月21日是使全上海人彻底洗换脑筋的日子。由于对股市交易的控制全面放开,上证指数以骇人听闻的速度飚升,1991年7月15日,上海股市公布的第一个上证指数是133.14点;至1992年5月20日,升至616. 64点,10个月增长了4.6倍,已是相当高的速度。但是,5月21日,上证指数收盘时达1265. 79点,一天之内就翻了一番!至5月25日,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峰1420. 79点,全上海为之疯狂。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办公室,每部汽车和每一部电梯中,人们都在谈论股票。在股票产生的暴利面前,几乎所有各行各业,包括此前被视为富裕的个体户,都忽然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股票而巨富的“杨百万”成为新时代的英雄,这位真名杨怀定的原“老三届”知青,1988年退职前,是一家工厂的仓库管理员。他使人想起了半个世纪前上海滩那些腰缠万贯的金元大亨。新流行的民谣是“万元不是户,十万算起步,百万是小户,千万元是大户”;股民的新行话,一万元称为“一粒”(而在北京的此类行话中,一百元是“一棵”)。每个人都为传闻中昔日“脚碰脚”的旧友一夜巨富的传说而坐卧不宁。终于出现了因炒股票亏本而自尽的上海股市的“第一个烈士”,他激起了更多的人搏击股市的雄心壮志。一时间,股票成为点铁成金的“魔票”,每一次认购证摇号,都成为上海人万心悬动,大悲大喜的日子。围绕着金钱梦,类似巴尔扎克笔下的《人间喜剧》全方位地上演着,亲友间的反目成仇的诉讼,甚至谋财害命的案件,增多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