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有这样一种倾向,即对孩子做出的恰当举止没有良好反应,觉得孩子做对了是应该的,而当孩子做出不良举止时却大惊失色,急忙进行阻止和反对。
其实,当孩子首次出现不良行为时,大都是无意的,他只是尚不知道针对某类事件的良好应对方式是怎样的,甚至有可能是,以前他使用过良好的方式但没得到家长的肯定,使得孩子的良好行为因失去正面的强化而没有固定下来。
所以,在此提示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良好行为,尤其是首次出现的良好行为。比如,第一次主动刷牙、第一次谦让同伴等。使孩子体会到,哦,原来这样做是会让人高兴和欣赏我的,受此激励将良好行为保持下来。
而在孩子第一次出错时,家长却不宜直接指认孩子的错误并设下禁令,因为这等于使孩子对自己无意中的一次错误探索有了清晰深刻的印象,反而不易摆脱了。这便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禁止是种负强化。适宜的方法是:孩子出错时家长只须表现出自己的不认可,同时,直接向孩子示范正确的方式,以此取代孩子的不良认知和行为,使得良好的认知和行为得到巩固和加强,而不良的认知和行为随之自然而然地消退。比如,当孩子说:妈妈给我一个笔。妈妈即说:宝宝是想让妈妈给你一支笔吗?(“支”略微加强点语气)宝宝点头。宝宝能再说一遍吗?孩子说时自然会换用“支”做量词。等妈妈递给孩子笔的时候可以再巩固一下:来,妈妈给宝宝一支笔。宝宝你重复一下妈妈的话:妈妈给宝宝一支笔。
其实,当孩子首次出现不良行为时,大都是无意的,他只是尚不知道针对某类事件的良好应对方式是怎样的,甚至有可能是,以前他使用过良好的方式但没得到家长的肯定,使得孩子的良好行为因失去正面的强化而没有固定下来。
所以,在此提示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良好行为,尤其是首次出现的良好行为。比如,第一次主动刷牙、第一次谦让同伴等。使孩子体会到,哦,原来这样做是会让人高兴和欣赏我的,受此激励将良好行为保持下来。
而在孩子第一次出错时,家长却不宜直接指认孩子的错误并设下禁令,因为这等于使孩子对自己无意中的一次错误探索有了清晰深刻的印象,反而不易摆脱了。这便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禁止是种负强化。适宜的方法是:孩子出错时家长只须表现出自己的不认可,同时,直接向孩子示范正确的方式,以此取代孩子的不良认知和行为,使得良好的认知和行为得到巩固和加强,而不良的认知和行为随之自然而然地消退。比如,当孩子说:妈妈给我一个笔。妈妈即说:宝宝是想让妈妈给你一支笔吗?(“支”略微加强点语气)宝宝点头。宝宝能再说一遍吗?孩子说时自然会换用“支”做量词。等妈妈递给孩子笔的时候可以再巩固一下:来,妈妈给宝宝一支笔。宝宝你重复一下妈妈的话:妈妈给宝宝一支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