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以上中小学生睡眠不足
据介绍,项目组在全国9个省市开展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0—18岁儿童睡眠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总共调研了30250名儿童,从中获得一系列数据,填补了国内空白。
研究显示,我国婴幼儿的睡眠行为问题表现突出,超过1/3儿童存在睡眠不规律或不良就寝行为。该项目第二完成人、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江帆指出,许多家长喜欢抱着宝宝,边抖边拍让他们睡着,其实是不对的,这可能造成孩子的“入睡依赖”,使其今后出现睡眠问题。“应该让宝宝躺在床上,学会自己睡觉。”
进入学龄期后,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睡眠不足的问题,随年龄增长日趋明显。儿童平均每日睡眠时间在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中依次为9.2小时、8.1小时和7.1小时。以我国颁布的《学生健康和卫生工作条例》规定的中小学生睡眠标准为依据,计算睡眠不足发生率,结果显示,超过70%的中小学生存在睡眠不足。与美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的同年龄段儿童相比,我国儿童学龄期平均每日睡眠时间约少40—50分钟;到高中阶段,这个差距扩大到1小时以上。“根据国际标准,小学生每天应睡10个小时,包括高中生在内的中学生每天应睡9小时,但我国大多数孩子都达不到这个标准。”江帆说。
促成“推迟上学”在全国推广
研究发现,在学龄儿童和青少年中,各类睡眠问题的发生率波动在14.5%—61.2%。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儿童的“白天困倦”现象显著高发,发生率在学龄儿童中超过半数,在高中生中则发展至近100%,远远高于西方国家。这表明,我国很多儿童存在睡眠不足和各类睡眠问题。
经过变量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影响我国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睡眠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学校课业负担重、不良睡前行为、躯体慢性疾病、家族有睡眠疾病史、睡眠环境差。其中,学校课业负担重为首要危险因素。
考虑到日益激烈的学业竞争无法在短期内得到缓解,项目组认为,推迟上学时间是现阶段改善中小学生睡眠的适宜措施。2007年,项目组在10所小学试点研究的基础上,向上海市政府提出推迟上学时间的建言,并被采纳,本市小学和初中的早晨上学时间从7:30—7:45分别调整到8:15、8:00。为评估实施效果,2011年1月,市教委委托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在上海18个区县对中小学生作息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小学生平时睡眠时间为9.74小时,远高于推行之前2005年的8.57小时。该政策除了能增加儿童睡眠的“量”,还能提高睡眠的“质”。10所小学的对照研究表明,推迟上学时间后,儿童就寝习惯不良下降4.2%,睡眠焦虑下降10.8%,频繁夜醒下降3.7%,异态睡眠下降5.4%。
这一做法的效果得到教育部肯定。2010年9月,教育部向全国各省市教育厅发布简报,介绍上海经验。2011年2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保障儿童睡眠健康”座谈会,将该实施方案向全国推广。
儿童睡眠不足影响学习记忆能力
该项目还揭示了睡眠对儿童肥胖、学习记忆力的影响规律。项目组首次提出,中国儿童睡眠不足已成为肥胖的高危因素,其中,学龄前儿童睡眠与肥胖的线性关系为国际上首先报道,得到美国著名儿科专家Daniels的高度评价。
研究表明,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随着睡眠时间的减少,儿童肥胖的发病风险会逐渐上升。在学龄期儿童中,睡眠时间与肥胖的相关性呈现出“U”形趋势,与平均每日睡眠时间9—9.9小时相比,随着睡眠时间减少或增多,儿童肥胖的发生风险均逐渐上升。江帆解释说,睡得少的儿童之所以容易变胖,是因为睡眠不足,人体内一种名为“瘦素”的激素会下降,导致肥胖;胃泌素会升高,使孩子更爱吃东西,特别是高热量零食。
睡眠还与儿童的学习记忆力密切相关。项目组在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慢性睡眠不足对儿童学习记忆功能的损伤具有隐匿性和不可逆性。在对照实验中,专家连续观察5天,每天2小时的“慢性睡眠剥夺”对青少年工作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这些学生在主观嗜睡程度不明显增加时,已出现简单词汇工作记忆和算术工作记忆水平降低。这一现象是儿童特有的,成年人在被慢性睡眠剥夺后,会有明显嗜睡感,但工作记忆水平并不降低。“这个实验表明,如果孩子长期睡眠不足,其记忆力、运算能力就会下降,如英语单词前背后忘,做题目总是粗心。”江帆说,“该研究成果提醒家长和孩子,靠开夜车来抓学习成绩,会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