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同龄圈 育儿你造吗 好好ci 流行时尚 女人心情 败家妈妈 孕期话题 准备怀孕 幸福母乳站 幼儿护理
查看:2k|回复:1

谈谈孩子的恐惧

回帖 发帖
发表于 04-13 09:57|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妈妈,我怕! 

——谈谈孩子的恐惧 

 

按:本文系应《启蒙》编辑缴老师邀稿而成,成文于2011年底,发表于2012年第4期。此为原稿,谢谢缴老师的编辑劳动!

 

“妈妈,我不敢睡小床,会做噩梦的!”

“不行,我怕,外面有幽灵!”

“我不敢坐那个海盗船,会呕吐的!”

“关上,关上,我害怕那个人!”

进入3岁之后,原本就有点儿胆小的妞妞害怕的事物越来越多了起来,有些原来本来就怕的,现在仍然会害怕,有些原本不害怕的东西,现在也有所害怕了,以至于经常可以听到她怕这怕那的声音。这让妞妞妈非常不解,按说过来这段时间妞妞生活中并没有影响她安全感的特别事件发生,为什么小家伙一下子变得这么胆小了呢?

妞妞妈的困惑并不是特例,很多3岁孩子的家长都很容易发现孩子胆小变小的现象,但这并意味着孩子的心理发展出现了异常,相反,它是孩子的心理在正常向前发展的结果,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们就从恐惧情绪产生的原因谈起。

 

一、孩子为何与恐惧结缘?

可以说,恐惧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出现较早的一种基本情绪之一,用斯波克博士的话说,所有的孩子都会有恐惧心理,因为世界上充满了他们不知道的事物,这些恐惧体验,有的来自于孩子的本能,比如,过大的声响天然会让孩子恐惧;有的跟他们既有的知觉经验有关,比如,被开水烫过的孩子再看到妈妈倒水就可能离得远远的;有的孩子会由于想象而产生恐惧,比如,听妈妈讲过狼外婆的故事后,就产生了对大灰狼的恐惧。甚至,当他们的秩序感受到挑战的时候,也会产生成人可能看不懂的恐惧,蒙台梭利就曾经在她的著作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一个六个月的孩子呆在一个房间里,一天,一位妇女走进一间房间,碰巧她也在那里,这位妇女把她的遮阳伞放在桌子上。于是,这个孩子变得不安起来,这并不是由于这位妇女,而是由于那把伞,因为小女孩对着那把伞看了很长时间才开始哭泣起来。这位妇女以为她要那把伞,就拿起来并微笑着递给她。但这个小女孩推开它,继续尖叫。这位妇女尽力安抚她,但毫无用处。她只是变得更加焦躁。怎样才能平息这个小女孩的脾气呢?这个小孩的母亲是一位富有心理洞察力的妇女,她突然从桌子上拿起那把伞,并把它放到了另一个房间。小女孩立即安静下来了。她之所以不安是因为伞放在了桌子上。一件东西放错了地方就严重地打乱了这个小孩关于一些东西应该如何安放的记忆模式。

恐惧还和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在孩子喜欢自由探索的空间敏感期,如果家长出于安全的考虑,过于焦虑,处处给孩子设限,动辄一惊一乍地呵斥孩子,就容易让孩子获得这样一种意识: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充满了危险。家长事无巨细的呵护又让他们难以体验到自身的力量,自然就少了许多独立面对世界的自信。

 

二、恐惧体验何以会逐渐增多?

由此可见,孩子天然与恐惧有着不解之缘,出现恐惧行为是十分正常的现象,但为什么3岁之后的孩子恐惧心理相对明显了呢?这是因为,这个时候他们的生活经历已经相对丰富了,自蹒跚学步之日起,在跌跌撞撞的成长过程中,随着活动圈子的扩大,他们的生活经验持续扩大,这其中不乏一些挫败的体验和痛苦的感受,比如,被狗咬过、被开水烫过、被外婆吓唬过等等,与此同时,在听故事或早期阅读的过程中,头脑中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表象,偏偏这个时期的孩子,想象力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很容易在头脑中再造组合可怕的形象,再加上他们还难以分清想象和现实,很容易把想象出来的东西当成真实性的存在,并跟自己的生活建立联系,频繁出现恐惧行为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如何对孩子的恐惧做出反应?

那么,当孩子出现恐惧情绪的时候,家长应该如何做出反应呢?

首先,不要否认孩子的恐惧情绪,不管孩子恐惧的对象在成人看来是多么可笑,家长都不要若无其事地一笑置之,或者借机教育孩子要勇敢之类,这个时候孩子所需要的,不是成人的嘲笑或教导,而是他们的情感支持,所以,共鸣孩子的恐惧感受,告诉他们无论遇到多么可怕的事情,爸爸妈妈都会陪伴着她,不仅可以让孩子来自成人的理解和支持,还能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并不孤单,从而增强对抗恐惧的信心和力量。

其次,既然恐惧源于无知,那么对于引起恐惧的某些事物,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给他们解释真相,将有助于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比如,如果孩子害怕雷电,就不妨给他讲讲雷电产生的道理,已经熟悉的事物,就会少了许多神秘感,恐惧感自然也就少了根基。

再次,由于孩子的恐惧通常跟想象关联密切,平时家长还可以尽量避免激发孩子恐惧想象的语言,那种动辄用“大灰狼”、“怪兽”吓唬孩子的做法,通常很容易触发孩子对可怕形象的想象,引发恐惧行为。

又次,由于孩子的情绪体验受父母态度的影响很大,父母不妨做好勇敢角色的示范作用,特别是在孩子第一次接触某事物的时候,如果父母能够表现出对某事物的正性情绪体验,孩子就可能消除对那个陌生事物的恐惧,比如,如果家长在孩子第一次看到狗的时候,表现出对小狗的紧张情绪,则孩子就会认为狗是很可怕的,反之,如果家长友好地去跟小狗互动,则孩子害怕小狗的概率就会小很多。

最后,但不是最不重要的,就是平时多注意给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增强孩子内在的力量,一个对自身力量充满信心的孩子,会对掌控环境的能力充满自信,不再容易怕这怕那,缩手缩脚。

当然,鼓励孩子随时表达自己的恐惧情绪也很重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有时候孩子经历恐惧体验的时候,还会出现出于自尊考虑不愿意承认的情况,这个时候,家长就不妨尊重孩子的心理状态,给孩子行动上的支持,而不是追究她的内心想法,在观察女儿桐桐恐惧行为的过程中,我就发现了她刻意掩饰自己内心恐慌的现象,比如,桐桐特别害怕碟片《爱探险的朵拉》中的坏狐狸Swiper及其他可怕的形象,爸爸坐在她身边的时候,如果出现了这类图像,她就会吓的小眼睛闭起来,把小脸扭过去。最近两次,小家伙的反应就不一样了,因为她喜欢的这集已经看过多次,对坏狐狸Swiper什么时候出场早有预期,一放到这个形象快出来的时候,我就发现小家伙会若无其事地站起来,一边满目恐慌地走开一边说:“我要去看看我的布娃娃了!”这样说着,下家伙就会一边走过去,一边装模作样地到我背后哄布娃娃睡觉,一边偶尔偷看画面,如果坏狐狸Swiper的形象果真出来了,则小家伙就可能把布娃娃抱到卧室里去“伺候”她,如果坏狐狸Swiper那一段已经演过去了,则小家伙的表情就会一下子放松下来,欢欢喜喜地跑过来坐回原来的小凳子,继续享受碟片情节的乐趣……有时候我体察到桐桐的心内感受之后,小心地问她“桐桐,你是不是有点儿害怕,害怕的话就到妈妈这里来?”这个时候的桐桐,却是绝对不会承认的,只会若无其事地说“不是,是我想去看看布娃娃啦!”并拒绝我拉她入怀。我知道她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脆弱,也就尊重了她的选择,只能在身边默默地陪伴着她……

 

 

此帖子已经被じ☆veyiyi♡宝贝于2012年04月14日 15:43:50编辑过。

此帖已经被版主小米康宝贝奖励积分20分。

2#
发表于 04-13 10:28|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感谢桐桐妈很受用,我家孩子之前有过对怪物的恐惧,每次睡觉的时候问我。妈妈外面有怪物吗?我说没有!他说,那xxx说有怪物。我说,那是别人哄小孩子的。妈妈在这没怪物。他心情平静了很多。不知道谁会喜欢对孩子说写子虚无的东西吓唬孩子,实在不可取!

回复
社区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