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同龄圈 育儿你造吗 好好ci 流行时尚 女人心情 败家妈妈 孕期话题 准备怀孕 幸福母乳站 幼儿护理
查看:1k|回复:5

你会用哪一种方式教育孩子?

回帖 发帖
发表于 12-24 10:31|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一位母亲从市场上买回一个菠萝,年幼的孩子被这个从未见过的东西吸引住了。孩子好奇地问:“妈妈,这是什么?”这位母亲可能会有两种方式对待孩子。

  一种方式是:母亲耐心地告诉孩子:“这是菠萝,是可以吃的。它的外面很硬,有很尖的刺,你不要去摸它哦!它很重,你提不动它;但是它是圆的,你可以滚动它。你闻一闻,它是不是很香啊?现在我们把它拿到厨房去切开,切好后用盐水泡一泡,吃起来就又香又甜了。”

  另一种方式是:母亲告诉孩子“这是菠萝”。好奇的孩子一定会对这个菠萝采取行动,比如他可能摸了一下菠萝,赶紧又把手缩了回来,并且对着妈妈喊:“妈妈,这个菠萝很刺手,我被它刺了一下。”妈妈回应说:“是的,孩子,菠萝会刺手,不要紧的。”孩子又抓起菠萝的叶子想把它拎起来,可是菠萝很重,孩子很快就把它放下了。“妈妈,这个菠萝很重,我拎不动它。”“是的,菠萝很重。”孩子可能又尝试着滚动菠萝,结果它真的滚动了。孩子高兴极了:“妈妈,我把菠萝滚动了。”妈妈也很高兴:“你真能干!”“妈妈,我闻到一股香香的气味,菠萝是不是可以吃的?“对,孩子,菠萝是一种水果,是可以吃的。”“怎样吃呀?”“把皮削掉,切成一片一片的,然后用盐水泡一泡,就可以吃了。”

  这两种方式有什么区别?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吗?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第一种方式使孩子很快就学会了有关菠萝的一些常识:菠萝是多刺的,是很重的,是可以滚动的,是很香的,是要泡了盐水才可以吃的。这是妈妈直接告诉孩子的,不是孩子自己发现的。将来妈妈又会带回来一件新的东西,孩子也可能会像这次那样等着妈妈告诉他关于这个东西的知识。第二种方式最终也让孩子了解了有关菠萝的常识,但都是孩子通过自己的尝试发现的,孩子不仅懂得了菠萝的特性,他还学到了认识菠萝的方法,你可以摸它,可以拎它,滚动它,闻它,切开它,尝它……两种方法的结果很不一样:第一种方式孩子很快学到了知识,可是他是被动接受的;第二种方式孩子也学到了知识,速度比较慢,但是孩子同时学到认识事物的方法,还学会了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认识方法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孩子体会到了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乐趣和成功感,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大部分家长可能都在不自觉中采用了第一种方式对待孩子,这其实是剥夺了孩子主动学习的机会,对孩子是没有什么好处的。所以,我们给家长下面这些建议,帮助孩子建立主动学习的习惯:不要按照成人的意愿把孩子的时间安排满,要多留一些时间让孩子自己安排,如果孩子还小,可以给他多提几个建议让他选择;鼓励孩子主动探索,不要太多不必要的“不准”;在孩子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干扰他,更不要在身边不断提醒他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在孩子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帮助他,可以给他提些建议;不要急于把结果告诉孩子,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自己去发现;不要代替孩子做检查作业、收拾书包的工作,也不要养成整天看着孩子做功课的习惯,要让孩子自己去做这些事情。

2#
发表于 12-24 10:32|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误区1: 孩子应该放到首位

    现在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无疑比过去多得多,也比前辈们更讲民主,但总的来说,孩子却比过去娇纵、难管了。原因就是,如今,家庭生活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但父母并未及时调整教子方略,另外,各种育儿书刊充斥市场,很多父母生搬硬抄,操作起来似是而非。所以,家庭教育中的一个个新误区便出现了。

    近些年来,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可悲的是,一个家庭中越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为中心。力力的妈妈对此深有感触,以前每次吃虾她都是把虾剥给儿子吃,自己从来不吃,当她有一次随意地把一个虾仁塞进自己嘴里时,没想到力力立刻翻了脸,又哭又闹,还逼着她吐出来!很显然,像力力这样自我中心的孩子将来是很难融入社会的。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

误区2: 现在的孩子都很幸福

    很多人都认为,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甭提多幸福了。

    但幸福不幸福,只有孩子自己知道。据调查,在三种情况下孩子最不开心:一是父母吵架离婚时,孩子很惊恐,不知所措,又担心自己没人要。二是没人玩时。特别是乔迁新居后,父母给孩子很多限制,墙上不许画、地板上不能拍球、卫生间里不许玩水,更不能领着同伴来胡闹,到最后,很多孩子都想回老房去住。三是做不想做的事。被父母逼着哄着学画画、弹琴、上各种兴趣班。

    安全、交往、自主都是儿童期的合理需要,这些需要没有被满足,那么即使锦衣玉食、玩具丰富,孩子也不会感到幸福,所以,幸福的童年是让孩子过孩子的生活。

    童年的主旋律应该是快乐无忧的,但孩子也会有孩子的小小烦恼。父母应随时关注孩子的情绪体验,肯定、鼓励他表达情绪,帮助他调整情绪。

误区3:大了自然会自理

    很多父母带养孩子偏重控制,衣服穿得多但恰恰先感冒,吃饭追着喂直到跑不动,结果是长大以后生存适应能力差,中学生父母铺床垫褥、大学生父母全职陪读大有人在。

    父母的包办代替剥夺的是孩子生活自理的实践机会。其实像穿脱衣服、洗脚洗脸、学具整理这些简单的自我服务劳动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干,初期父母要容忍他的不利索不完美,父母从示范到手把手教到只动嘴不动手,逐步放开,只要你坚持一至两个月,没有培养不出的生活能力。在这些方面,大人要有意识的“懒”些,小孩才可能“能”些,小时候肯放手,长大了才放心。父母应该培养孩子学会生活自理。

误区4: 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

    很多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生怕拒绝会挫伤了他们的心灵。其实生活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我们把自己向往的东西列一张表,然后,在今后三年内可能满足的愿望上打勾,其中打勾的能占20%,我们多半就很满足了。而现实是多数孩子75%以上的愿望都能如愿以偿。许多父母善于克制自己的物欲,却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可是,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了了,这一点孩子和大人是一样的。更糟糕的是,孩子从中学会的是不劳而获,高消费不是靠努力与牺牲得来,而是靠抱怨、要挟、强求得来。

    所以,父母应善于对孩子说不,要他学会克制与承受。一项实验表明,幼年时面对桌上精美的巧克力能克制自己攫取欲望的孩子长大后的成就要远远高于不能克制的孩子。

    问题是很多父母缺乏临场说不的处理技巧。有一对夫妻这样处理就比较好了:孩子撒泼,夫妻俩一商量,决定由妈妈出面说,你愿意赖在这儿就呆这儿,我们先回去了,说完掉头就走,孩子见势不对,拔腿就追。回去后吃完晚饭,父母郑重地和孩子交谈,让他自己反省今天的行为,并主动作出行为承诺。

误区5: 家务活父母干就行了

    我们小时候都被家长安排着承担一定的家务,但轮到自己做父母时几乎没人指望孩子能帮家里做事。调查显示,各国儿童平均每日劳动时间分别是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中国0.2小时,德国甚至将6岁以后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写进法律。

    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脱离父母走向独立,成功地构筑自己的生活,而家务活正是增强他们能力与自信的途径。比如3岁可以端板凳、递用具,4—5岁可以叠衣服、理床铺,6岁可以收拾桌子、整理房间,10岁的孩子就该固定地承担家里的某项劳动了,如收饭桌、倒垃圾。总之,孩子是家庭成员,就应该让他对家庭尽义务,并承担劳动的责任。

误区6: 板凳绊倒了你,我打它!

    板凳绊倒了孩子,不同的国度有不同的对待方式,而不同的对待方式又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征:中国的家长是打板凳,安抚孩子,孩子学会的是推卸责任,抱怨他人;美国的家长是“没看见”,不去干预,孩子学会的是爬起来走,独立性强;日本的家长是批评指责,孩子学会的是承担责任,寻找原因。

    其实很多事情大人是不必急着挡在前面的,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自己的责任让他自己承受,比如玩具弄丢了,不要急着给他买,让他承受丢三落四的后果。把小伙伴的东西弄坏了,不必掏钱给他赔,让他自己出零花钱。只有承受了他才会从错误中汲取教训,这远比家长过后反复唠叨效果要好得多。

 

回复
3#
发表于 12-24 10:37|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很值得学习,我选第二种!

回复
4#
发表于 12-24 11:10|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努力靠近第二种方式教育孩子~~~

 

回复
5#
发表于 12-24 11:50|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得好好学习一下

回复
6#
发表于 12-24 13:08|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我也会尝试用第二种去教育孩子

回复
社区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