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的运动康复,即便选择了科学且适合孩子的方法,在孩子日常康复的过程中,还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因素会影响孩子的康复效果,如孩子的配合度、训练模式、忽略要点/细节、陷入误区等等。本次,我们会与家长们分享几个在孩子康复过程中的关键要素,望家长们能够了解。
1.训练时间
一般情况下,孩子的康复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想要保证孩子的配合度与训练效果,避免孩子疲乏,就需要对孩子日常的康复训练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这需要家长及康复老师对孩子的体能有一定的了解,让孩子在训练结束后不会出现疲劳的状态。
例如,孩子训练60分钟就会很疲惫,对此我们就需要根据孩子的训练后的状态适当缩短孩子的训练时间,如缩短到50分钟或45分钟。之后随着孩子体能的提升再去调整孩子的训练时间。
2.训练步骤
对于孩子康复训练的步骤或者说是步骤原则,是从孩子开始康复时的全被动式训练过渡到部分主动训练或指导下的部分主动训练,再过渡到全主动训练。这样才能更加有利孩子正确运动模式的建立。
被动运动训练与主动运动训练的区别在于,被动运动训练是靠外力(康复老师、家长等)来帮助孩子完成训练动作,而主动运动训练则是孩子在没有辅助的情况下自己完成训练动作。前者主要是对孩子的异常姿势矫正,后者则更有利孩子正确运动模式的建立。
3.训练的‘质’与‘量’
在孩子进行康复训练时,我们需要注重的是孩子完成训练动作的质量,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完成训练动作的数量。只有在保证孩子训练质量的情况下,孩子的能力才能稳步提升,而训练量同样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情况进行调整。 所以在孩子训练时,我们可以放慢速度,尽量让孩子将每一个动作都做到位,从而保证孩子的训练质量/效果。并且我们还可以在孩子训练过程中或在辅助孩子的过程中给孩子看相关动作的视频,进行影像对照,帮助孩子更好地训练。 最后,是训练的趣味性。在康复的过程中,需要孩子长期重复枯燥的训练,即便孩子再懂事、乖巧,也会感到乏味。所以在孩子进行康复训练时我们也要尽量结合趣味性,一方面可以提升孩子的兴趣与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孩子对于动作本身的注意力,使孩子更容易形成自然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