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同龄圈 育儿你造吗 好好ci 流行时尚 女人心情 败家妈妈 孕期话题 准备怀孕 幸福母乳站 幼儿护理
查看:94w|回复:65

[转贴]浙江各市级地名之由来

回帖 发帖
发表于 03-06 10:41| 查看全部|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绍兴地名由来放主贴上~~嘻嘻~`

  绍兴有悠久的历史,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人的痕迹,许多出土文物可以为证。史书上记述的更为丰富。上古时代的帝王虞舜,曾在绍兴巡守、游憩、生活,绍兴南端的小舜江、舜王山和山上的舜王庙,都记述着这些历史。到了夏禹时代,大禹曾在此大会诸侯,死后便葬于会稽山下,即如今的禹陵一处。春秋战国时期,绍兴为越国的都城,越王勾践之“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的遗迹至今尚存,“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至今仍铭刻在绍兴人的心中。

  绍兴从秦汉时代起,置会稽郡,唐代时称越州,至南宋康王赵构避难南渡,官绅上表,乞赐府额,赵构题“绍祚中兴”(绍,即继承,祚,即国统)遂改为绍兴府,这也就是“绍兴”地名的由来。元代废府为路,明清二代复称绍兴县,今为绍兴市。

2#
发表于 03-06 10:42| 查看全部|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之二:杭州城




杭州本为秦之钱唐县。故我说杭州之得名,先说钱唐之得名。

  钱唐之得名有三说:

  一说《淳祐志》释文云:唐者,途也,所以取途达浙江者。其地有篯氏居之。篯,古“钱”字,因以为名。

  一说《汉书》《晋书》地志皆曰:“武林山,武林水所出。”阚骃曰:“武林山出泉水,东人海。”所谓武林水,所谓泉水,即今灵隐南北两涧所合之水。秦时西湖,犹为大海之一湾,受潮汐之冲击。居民筑塘以捍之,故曰泉唐。王莽改曰泉亭县,仅改其一字也。唐代避国讳,加土为塘,始作塘。

  一说防海大堤在县东一里。郡议曹华信,议立此塘以防海水。始开募,有能致一斛土者,与钱千。旬日之间,来者云集。塘未成而不复取。于是载土石者皆弃之去,塘因以成。故名钱塘。此说见《钱唐记》。刘宋时刘道真之说也。其所谓钱,则钱币之钱,非泉水之泉矣。又《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钱唐记》曰:“县近海,为潮漂没。县诸豪姓敛钱雇人,辇土为塘,因以为名。”此则仍是钱币之钱,非泉水之泉,惟筑者非华信耳。

  综上三说,《淳祐志》之说想必有所本,而疑于附会。华信及豪姓之说,似矣。然秦始皇立县,已名曰泉唐。华信系汉人,何得以后加前?自宜以第二说为是。盖濒江海之民,以土御水,是其常识。灵隐山下之有塘,可能之事。不必俟之华信等始有塘也。华信所筑之塘,亦不在灵隐山下。

  至于杭州之得名,则始于隋而在余杭。

  余杭为秦始皇所立之县。其得名有两说:

  一说夏禹八年,南巡至此,因名禹杭。杭者,方舟也。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思之,且传其制。后讹禹为余。

  一说禹由此渡会稽,舍其余杭于此,故名。

  按以上两说,以后说为直捷。秦时作余杭县,不作禹杭,无所谓讹也。然杭之为舟,则两说皆同。

  隋于余杭县置杭州。杭之名取之于县,而即以县为州治所在。后乃移州治于钱唐。唐以后,钱唐遂专杭州之名。
回复
3#
发表于 03-06 10:42| 查看全部|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之三:宁波

  宁波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的夏代。据志书上记载:“夏时有堇子国,以赤堇山为名,后加邑为鄞。”赤堇山有两处,一在今鄞县天童、宝憧一带,一在奉化境内。“鄞”的名称最早就是这样来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分封制,设郡县制,正式建立了鄞、鄮和句章三个县,归属会稽郡。据说,当时海外人民到宁波来集货贸易的很多,所以把附近的山叫鄮山(今育王寺附近),并在此设立鄮县。鄮即“贸邑”两字的合写,意即贸易的地方。汉朝时,这三个县的范围大致是:鄞县包括现在的市区、西南郊和奉化东南一带,县治在今奉化白杜;鄮县包括江东区以东,鄮山以北的地方,县治就在鄮山;句章包括江北到慈溪一带,县治在今江北区乍山乡城山渡附近。自汉到南北朝,建置和范围没有大的变化。

  

   四明山

  到了隋代,把鄞、鄮两县都并入句章,县治设在小溪(今鄞县鄞江桥),唐武德年间又将句章改为鄞州,不久又改称鄮县。直到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设立州治,因附近有四明山,就称为明州,把鄮县分成鄮、奉化、慈溪和翁山(今定海县)四县、归属明州。州治开始在小溪,后来就迁到三江口。元和年间,又在鄮县东面设一望海镇。五代时,州县合治,鄮县也改称鄞县,望海镇改为望海县,后又改为定海县(即今镇海县),又把象山也划归明州。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又成立昌国县(即今定海县)。这样,明州范围就大体上包括后来宁波的鄞、慈、镇、奉、象、定几个县。唐、宋间的明州,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海口,《四明志》就有“海外杂国,贾舶交至”的记载,1974年和义路出土的唐代精美瓷器,就是经由宁波港出口的外销瓷。唐代在明州还设立了专门管理外贸的机构——市舶司。当时从明州登陆来朝贡和贸易的,包括日本、高丽和一些东南亚的国家。到了宋代,明州和泉州、广州并称为全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又是全国建造海船的重要基地,能够建造可以容纳五、六百人的大吨位海船。

  

   鄞江桥

  南宋理宗时,把明州改为庆元府,元代又改称庆元路。朱元璋平定方国珍后,因“庆元”有庆贺元朝的意思,又改为明州府。到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因明州的“明”字与明朝的国号相同,就改为宁波府。由于当时的镇海县还叫定海县,明州又紧靠镇海,取“海定则波宁”之意。这就是“宁波”命名的由来了。
回复
4#
发表于 03-06 10:43| 查看全部|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之四:温州

  顺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县治贤宰乡(今永嘉县瓯北镇)。是为温州建县之始。

  公元323年,东晋明帝设永嘉郡,“永嘉”两字是水长而美的意思。置永嘉郡的同时,郭璞选城址建城,称“斗城”。相传建城时有白鹿衔花而过,故又称“白鹿城”,简称鹿城.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改称“温州”。虽隆冬季节仍很温暖,故名温州。
回复
5#
发表于 03-06 10:43| 查看全部|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之五:舟山

  “舟山”和“定海”是现今舟山市覆盖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地名,这两个地名均直接、间接地产生于明初以防倭为目的的“海禁”。根据地方史志的记载,舟山群岛的主岛——舟山岛及群岛本身,在宋、元时代还没有产生独有的称为,均以“昌国县(州)”名称来涵盖。至明洪武“禁海”之后,“昌国”地名随政区的消失而逐渐隐退,从而孕育了一个新地名——舟山。对此,《舟山市志》载:“此后,史书始称昌国为舟山。”

  “舟山”之名,本始县治前的一座小山的名称。元大德《昌国州图志》这样记载;“舟山在州之南,有山翼如枕海之湄,以舟之所聚,故名舟山。”“海禁”之后,舟山群岛荒夷一片,仅存有547户居民因乡贤王国祚的请免获准留守舟山岛。由于这些留守岛民主要聚居在旧县治所在地附近,聚落前的泊舟之山名称也就逐渐演变成了舟山岛上小城的名称,继而随后来“海禁”的松弛,居住地的扩展,发展成为对整个舟山岛乃至舟山群岛的称呼。至嘉靖年间胡宗宪撰《舟山论》时,“舟山”地名的处延已基本上同于现在了。

  清初,清廷因受明代防倭政策的影响,再次颁“迁海令”。不久,地方官吏们就认识到地“舟山是宁郡藩芳,亟宜展复。”康熙二十三年(1684),朝廷“展海令”出于对倭患的心有余悸,为更好地守住这方曾动荡不安的“皇土”,二十六年,康熙皇帝以“山(指今舟山岛)名为舟,则动而不静”,取海波永定之义,诏改“舟山”为“定海山”,并题“定海山”额。次年,建定海县,改原定海县为镇海县。从此,群岛名称开始与政区名称分离。
回复
6#
发表于 03-06 10:43| 查看全部|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之六:嘉兴

  嘉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六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孕育了长江下游早期的新石器文化—马家浜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嘉兴是吴越争战之地。

  

  嘉兴秦时置县,称由拳。三国吴时,更名为禾兴,后称嘉兴,地名已有1700多年。隋凿江南运河,穿城而过。至明代,嘉兴已有“江南—大都会”之称,历来被誉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
回复
7#
发表于 03-06 10:47| 查看全部|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之七:金华

  金华市域春秋时属越国。秦、汉为乌伤县,属会稽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置郡名东阳,以郡在瀫水(即衢江)之东、长山之阳得名。金华设立郡府建置自此始。“金华”这一名字由来于城外南、北对峙的金华山。
回复
8#
发表于 03-06 10:51| 查看全部|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之八:丽水

  丽水名字的由来是源于城北的丽阳山,山后有古溪潺潺流过,俗话说:有山则名,有水则灵。或许古人正是想借助于山水之灵性吧。

回复
9#
发表于 03-06 10:51| 查看全部|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之九:台州

  台州、天台之名天上来。“台州”、“天台”的起名同出一源——天台山。天台山之名来自上天星宿之台宿。
回复
10#
发表于 03-06 10:52| 查看全部|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之十:湖州

  湖州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始置菰城县,以泽多菰草故名。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置州治,以滨太湖而名湖州,湖州之名从此始。

回复
11#
发表于 03-06 10:53| 查看全部|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之十一:衢州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因唐代白居易的诗句,衢州这方热土远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在人们的心中产生过强烈的震荡。到了当今信息时代,对这个地名的成因,长期以来史学界众说纷云,各持己见。

  “衢州”最初是作为州级政区名称出现的,元朝始才成为专用名。唐朝武德四年平李子通于信安县地置州,州治依廓,实行州领县体制。州领信安、定阳、须江三县。“衢”是信安之地置州的专名;“州”是政区级的通用名。州是以“衢”字因。

  衢州,一说以今常山境内的“三衢山”得名;据史料记载: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鄂国公尉迟恭,新扩信安城(今衢州城),新城规模初具,深得当朝赏识,令其上报新城域名,一介武夫为新城名冥思苦想,一时六神无主。后听说信安境内有座三衢山,且风光绮丽,为天下名胜,心中大喜,便欣然命信安为衢州。

  一说以路通三越(闽越、扬越、吴越)命名。笔者认为后者较为可信。首先从地名角度分析,“衢”字的含义,《尔雅释宫》称“四达谓之衢”。《楚词·天问》谓九交道之意。《太玄经》作衢,也有“衢周九路”之说。从地理位置看,俯瞰衢州,川陆所会,四通八达,南际欧闽,北抵歙睦,东达沪杭,入于大海,由江山港、常山港、乌溪江汇合衢江,构成发达的水陆交通网络。在以水陆交通为主的古代,三水冠之为“三衢”,对此,《大明一统专》便作出定论:“衢州之地,以路通三越因”。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衢州”一名以交通得名无疑。有的文献中累次出现衢州一名以“三衢山”因,这是一种误导。

  “三衢”一名作为衢州的别名出现和广泛使用,大量的文献证明是在唐朝武德四年之后,是“衢”字的引申。管子《轻重甲篇》言“闻子三衢”,“三衢”一词古语中早有,很明显,“衢”非“三衢”之简称。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类的文明,“衢州”一名的文化内涵将会愈益丰富而外延。
回复
社区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