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同龄圈 育儿你造吗 好好ci 流行时尚 女人心情 败家妈妈 孕期话题 准备怀孕 幸福母乳站 幼儿护理
查看:1w|回复:29

精品推荐:望子成龙系列

回帖 发帖
发表于 12-24 15:44|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2#
发表于 12-24 15:47|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当谈到生育的时候,人们往住首先想到的是计划生育。目前,不少的人总是把计划生育片面地理解为少生、晚生,或只生一个孩子。其实,计划生育的重要内容。还应该包括优生。生育时机的计划性及生育所应具备的条件(如生理条件、心理条件、经济条件)等,这也是计划生育及优生优育的重要内容。那么,要开发培养小儿出生后的智力,必须重视优生,必须选择良好的生育时机,为儿童智力培养做相应的科学准备。一般来说,女性的生育年龄在25~30岁之间为最佳时期,女性最好不超过30岁,男性不超过35岁。??

  孩子的机体来自父母,并在母体内经历最初的生长孕育阶段,因此,父母的年龄会对儿童的智力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主要取决于父母双方某些遗传素质的差异。

  遗传学的研究表明母亲年龄过小,自身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孩子的发育肯定会有不良的影响;另外从培养的角度讲,父母社会经历的薄弱也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智力教育。但也不可年龄过大,母亲年龄过大,胎儿智力发育障碍的发生率就会增加,有可能造成智力低下和其他神经系统发育异常。一般来说,女性怀孕年龄在25~30岁之间为好。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卵细胞也会衰老,卵子染色体衰退,一些遗传疾病发生的机会随之增加。

                                        返回顶端

回复
3#
发表于 12-24 15:50|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同龄的孩子由于受遗传、营养、教育、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在智能上会表现出,有的孩子表现运算能力强,有的表现记忆能力强,有的能歌善舞,有的表现出语言能力的特殊等。这些特点在5~6岁时就可以明显表现出优势,这就是孩子的特殊才能。在入学之前如果能及时发现孩子的特殊才能,并注意重点培养,就可能培养出在某些领域里杰出人才。

  几乎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有一种特殊的才能,但是由于不懂得孩子身心发育和智力发展的规律,往往会盲目要求孩子看书、写字,给孩子布置作业,结果不但没有达到期望的目标,反而造成了孩子厌倦,限制了孩子的智力发展。

  因此要想培养孩子的特殊才能,首先要善于通过孩子的日常表现识别和开发孩子的特殊才能。抓住其特殊的萌芽或基础进行培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先应从语言、音乐、数理逻辑和运动知觉等方面着手加强培养。

  1、语言才能:一个具有语言天资的孩子,大都很早就会说话,经常唠叨不停;善于学习和利用一些特殊词句和语言;喜欢讲故事、唱儿歌。对这样的孩子,应每天给他读点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语言资料,培养他爱听的习惯。一旦孩子能独立阅读,就给他提供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书刊,教孩子背诵儿歌、诗词,与孩子一起搞些猜字、猜谜语、看图说话等文字游戏,买本小字典,教他练习查字。对孩子语言方面的每一微小进步,都应给予热情表扬与鼓励,培养他在语言方面的兴趣。

  2、音乐才能:有音乐才能的孩子,一般都喜欢唱歌、听音乐、酷爱乐器。家长应多教他唱歌,以悦耳的歌声陶冶孩子,教他玩乐器,鼓励孩子在电视屏幕前学唱儿歌。如果已经发现孩子有了特殊音乐才能就要及时给予培养,如提供培养音乐的设备和条件,发展孩子这方面的能力,使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必要时应请辅导老师具体指导。

  3、数理逻辑才能:有这方面突出才能的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从小就喜欢玩积木、下棋,对圆形和数的概念特别感兴趣。父母或其他育儿者要及时发现孩子的这种兴趣爱好,并及时给予诱导启发和培养,要培养这样的孩子,家长要及早地(3~4岁)教他一些计算方法,教孩子用直尺、圆规画图形,从简到繁,不断激励孩子,加深学习兴趣。家长可以帮他找一个相同兴趣爱好,年龄稍大些的小伙伴,打打扑克,下跳棋,共同学习,相互促进。

  4、运动知觉能力:这种孩子从小喜欢翻筋斗、游泳、骑自行车等。肢体活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均较强,肢体对这些孩子要从两个方面培养:一方面要使孩子善于使自身活动优美,能灵活自如的掌握运动协调能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教他安装、修配小机器,参观博物馆、运动会及展览馆等。另一方面,若孩子表现运动知觉灵敏,要耐心教他练短跑,翻筋斗、游泳、跳绳、骑车、跳舞等,鼓励孩子多参加文体活动,在参加文体活动中,由于经常会出现劳累现象,这时要及时注意孩子的意志、毅力和拼搏精神的培养,否则如果怕苦怕累,可能已有潜能得不到发挥,或者半途而废。要鼓励孩子在运动技能领域中锋芒外露,发挥特长。

  孩子的特殊才能,主要表现为以上四个方面。而孩子的空间知觉能力、自我认识能力和对别人的认识能力等等,都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发现,不断注意培养。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各种潜在的才能,要注意珍惜爱护,加强培养与开发,以利于发挥发展他们的特殊才能。

                                       同龄的孩子由于受遗传、营养、教育、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在智能上会表现出,有的孩子表现运算能力强,有的表现记忆能力强,有的能歌善舞,有的表现出语言能力的特殊等。这些特点在5~6岁时就可以明显表现出优势,这就是孩子的特殊才能。在入学之前如果能及时发现孩子的特殊才能,并注意重点培养,就可能培养出在某些领域里杰出人才。

  几乎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有一种特殊的才能,但是由于不懂得孩子身心发育和智力发展的规律,往往会盲目要求孩子看书、写字,给孩子布置作业,结果不但没有达到期望的目标,反而造成了孩子厌倦,限制了孩子的智力发展。

  因此要想培养孩子的特殊才能,首先要善于通过孩子的日常表现识别和开发孩子的特殊才能。抓住其特殊的萌芽或基础进行培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先应从语言、音乐、数理逻辑和运动知觉等方面着手加强培养。

  1、语言才能:一个具有语言天资的孩子,大都很早就会说话,经常唠叨不停;善于学习和利用一些特殊词句和语言;喜欢讲故事、唱儿歌。对这样的孩子,应每天给他读点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语言资料,培养他爱听的习惯。一旦孩子能独立阅读,就给他提供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书刊,教孩子背诵儿歌、诗词,与孩子一起搞些猜字、猜谜语、看图说话等文字游戏,买本小字典,教他练习查字。对孩子语言方面的每一微小进步,都应给予热情表扬与鼓励,培养他在语言方面的兴趣。

  2、音乐才能:有音乐才能的孩子,一般都喜欢唱歌、听音乐、酷爱乐器。家长应多教他唱歌,以悦耳的歌声陶冶孩子,教他玩乐器,鼓励孩子在电视屏幕前学唱儿歌。如果已经发现孩子有了特殊音乐才能就要及时给予培养,如提供培养音乐的设备和条件,发展孩子这方面的能力,使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必要时应请辅导老师具体指导。

  3、数理逻辑才能:有这方面突出才能的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从小就喜欢玩积木、下棋,对圆形和数的概念特别感兴趣。父母或其他育儿者要及时发现孩子的这种兴趣爱好,并及时给予诱导启发和培养,要培养这样的孩子,家长要及早地(3~4岁)教他一些计算方法,教孩子用直尺、圆规画图形,从简到繁,不断激励孩子,加深学习兴趣。家长可以帮他找一个相同兴趣爱好,年龄稍大些的小伙伴,打打扑克,下跳棋,共同学习,相互促进。

  4、运动知觉能力:这种孩子从小喜欢翻筋斗、游泳、骑自行车等。肢体活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均较强,肢体对这些孩子要从两个方面培养:一方面要使孩子善于使自身活动优美,能灵活自如的掌握运动协调能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教他安装、修配小机器,参观博物馆、运动会及展览馆等。另一方面,若孩子表现运动知觉灵敏,要耐心教他练短跑,翻筋斗、游泳、跳绳、骑车、跳舞等,鼓励孩子多参加文体活动,在参加文体活动中,由于经常会出现劳累现象,这时要及时注意孩子的意志、毅力和拼搏精神的培养,否则如果怕苦怕累,可能已有潜能得不到发挥,或者半途而废。要鼓励孩子在运动技能领域中锋芒外露,发挥特长。

  孩子的特殊才能,主要表现为以上四个方面。而孩子的空间知觉能力、自我认识能力和对别人的认识能力等等,都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发现,不断注意培养。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各种潜在的才能,要注意珍惜爱护,加强培养与开发,以利于发挥发展他们的特殊才能。

                                      返回顶端

回复
4#
发表于 12-24 15:51|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发育正常的孩子满4周岁时体重可达16公斤左右,营养状况好的和稍差者可相差约1公斤,均可看作是正常水平。一般来讲,在10岁之前,女孩的体重略落后于男孩;而在10~16岁前后,女孩发育可能要快于男孩,故其体重一般略高于同龄男孩。但这些也不是绝对的,因人而异,因为影响体重的因素很多,除先天遗传因素外,还有后天营养等因素。??

  满4周岁时,男孩子身高在99~102厘米之间,女孩子多在97~102厘米。在运动方面,4岁的孩子能自己跳跃,基本上能够自己穿衣服,不需要大人的协助。无论是男孩或女孩,这时身体的发育已显得比较结实,能自己信心十足地进行各种儿童活动。如果在此之前教育训练有素的话,他们开始注意和监督大人的行为,如饭前要洗手、不乱仍垃圾、不随地吐痰等,如果大人在饭前偶尔忘记了洗手,孩子会及时提出,嘱其洗手。各种日常生活已经有一定的规律,自主性明显增强,一些生活习惯基本形成。??

  这个阶段的孩子记忆能力较以往明显增强,只要大人曾告诉过的事情,什么是好的,是可以做的;什么是坏的,是不能做的,基本上能牢记并且会主动地落实在实际生活之中。说明这个时期的孩子不但记忆力有了发展,而且已经有了明显的是非观念,在这一点上女孩似乎优于男孩,这可能是由于女孩心理思维比较细腻,男孩心理思维较粗。4岁的孩子对两性的观念已有模糊认识,玩耍时开始分出男女界线。??

  4岁的孩子自己的事大多已经可以自己料理,生活逐步形成规律,起居可以与大人同步,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大小便基本能自己解决。玩具、物品玩过之后之后自己收拾好,已经有了自己相对固定的兴趣爱好和自己的朋友圈,经常会自己找同龄的小朋友玩耍游戏,各种感觉能力也比较成熟,视力、听力和四肢动作的协调性也逐渐完善。??

  此时期孩子对空间的认识已比较正常,能够轻松区别两个不同长度的物品,分清物品的距离;对以往听到、看到的故事,能够自己向别人讲出来,对大人安排交待的事,能够守信。不轻易改变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态度,对自己热爱的事情所表现的兴趣比以往更加浓厚、认真。因为,这时孩子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正在加强。在大人面前提出疑问的事更多、更丰富也更奇特,几乎是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要知道,表现了从最初的原始性的好奇向求知方向发展。同龄小朋友中竞争的心理开始出现,自尊心较以往变强,并且对文字、图画的兴趣开始增加。如果训练有素的话,会经常要求学习写字或频繁地模仿大人写字、绘画。因此,如果要想培养儿童的绘画能力,可以从这时开始适当的给予引导和培养。

                                       返回顶端

回复
5#
发表于 12-24 15:52|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5岁的孩子大多数语言能力已经基本成熟,不仅能正确地发出语音,并能按语句的内容调节自己的音调,如在与远距离的人对话时,能大声说话,近距离时就自然的小声说话,或说悄悄话,这些孩子能自然调节,同时还可以语言配合表情,清楚的分出第几声,即使是比较难发的音,只要认真进行练习,也能逐渐掌握正确的发音。总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从5岁后语言发育进入较快的扩展阶段,表现为词汇量大大的丰富,好奇心进一步增强,求知欲也较以往更加强烈。由于这时孩子多在幼儿园生活,平时玩耍时也多是三五成群玩耍的方式。假如父母也常带孩子外出,生活的内容可算是丰富多彩,加上幼儿园里适当的课堂教育,这些均是促进语言发育的因素,对5—6岁的孩子,在语言培养方面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准确的概念。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词汇量增加较快,头脑中相同或近似的词汇增多。因此,孩子非常容易混淆,所以要特别注意孩子发音和使用词汇时的正确性,要求他发音正确、口齿清楚,词汇要概念准确。要做到这些,首先是父母自己在语言交流时要做表率,要使用标准的发音,正确的概念文明的用语,因为这时孩子的模仿能力是相当强的,一旦给孩子输入的信息不知不觉之中孩子就学会了。

  二、注意语法练习。5岁后的孩子语言的连续性已经基本成熟,孩子也经常会用一些长句或复合句型。孩子学习应用长句复合句,首先是为了适应新的生活;其次是孩子好奇心的需要,但是孩子有时不一定模仿运用的十分准确恰当。因此,在加强孩子语言训练不断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及时正确的引导和纠正不当的用语习惯。

  三、提高口语表达。随着孩子理解能力的增强,已掌握词汇量的增加,这时大多数孩子都已经具备了口语表达的能力,父母应当有目的,对孩子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训练促使孩子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主要方法是:让孩子看图说话,把已经讲述过的故事复述出来,让孩子自己学着讲故事,背诵、唱儿歌或短的戏曲唱段、参加唱歌比赛、绕口令等。这些既可以促进口语能力的提高,又可以增强孩子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四、口齿清楚。语言的发育并不单纯仅是发音,实际上还包括文字、阅读表达和理解。中文的特点是概念要准确,近似的发音和近似的语言中,常包含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头脑聪明或者智商高的人,常常是善于在相同和近似概念中找到不同的概念。因此,从孩子入学之前就应当让孩子养成口齿清楚、概念准确的习惯,要注意区别各种相似的概念,语言的不同点,及所包含的不同含义,发现区别,正确使用。一个人在语言表达方面能否概念准确,清晰恰当的应用,不仅是一个人语言水平的体现,也是智力水平的标志。这些能力又需要从小养成,严格的培养教育,而具有关键作用的就是4~5岁学龄前这个时期。

                                        返回顶端

回复
6#
发表于 12-24 15:52|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关于到底什么年龄入学最好,是6岁还是7岁,目前意见不一,有的人主张早些,有的人主张晚些。近年来由于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的进步,人们比较重视早期教育,因此对某些智力发育较好者,有提前上学的趋势。有人甚至认为上学越早越好,有些家长,把自己刚满5岁的孩子就送入学校,作者认为无论是为了进行早期教育,除极个别神童之外,入学的年龄不能无限度的提前,如果在5岁半入学前班,可以看做勉强可以,但到正规学校上学不能早于6岁。

  虽然对这个问题不能一刀切,可以应当根据儿童个人的智力发育差异和家庭早期教育的程度,来确定入学的年龄。个别智优者,6岁甚至不满6岁就可以上学;而对大多数儿童来讲,6岁上学偏早,因为这时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成熟,最好是7岁。

  根据1988年4月12日《中国教育报》的一个调查资料,在6岁入学的儿童中,仅有15%左右的儿童能比较顺利地完成小学、初中、直到高中的学习任务;而30%的儿童,到小学高年级时,学习就感到不太适应,进入初中以后就更难适应,跟不上班,成绩明显下降,留级现象也比较普遍。因此,除个别人外,大多数儿童还是7岁上学好。 

                                        返回顶端

回复
7#
发表于 12-24 15:53|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人们经常称颂伟大的母亲,不单纯是因为母亲对子女有生育之恩,同时还由于在婴幼儿时期,特别是在5岁以前,母亲对子女哺育、培养和切身的影响,往往对子女的智力发育、性格养成及精神面貌的形成与发展,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许多伟大的人物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总是追溯到母亲早期的培养和影响,就是这个道理。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母爱是智力发育的基本点,如果5岁以前缺乏母爱,智力的发育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因此,把缺乏母爱看作是影响智力的因素。

  动物试验证实,老鼠、猫、山羊、绵羊等动物,在刚出时就立即将幼仔与母亲分开,使母亲不能舔抚和关怀其幼仔,过几个小时再将幼仔拿回来,母亲就会拒绝与孩子亲昵;但是如果幼仔出生后让母亲舔抚、接触5—10分钟,分开一段时间再拿回来,母子则表现出很亲昵的感情。出生后就离开母亲的幼仔,长大后则出现行为改变;而在母亲身边长大的幼仔则很少出现这种情况。刚出生的小羊,如果一小时内没有母亲的舔抚,也无人工的触动、安抚,这只小羊很快就会死亡。动物是这样,人也是如此。婴儿对母亲的依赖性更是十分明显的。婴儿啼哭时,如果被母亲抱起并爱抚,即使当时婴儿并没有吃奶,往往也会立即停止哭声,表现出安静与满足,这就是母爱的作用。

  1—2岁的孩子,虽然已经可以一个人玩,但是,如果母亲不在身边时,他们就会立即感到不安,玩的兴趣会迅速减少,表现出恐惧的神情。孩子在母亲的面前可以任意撒娇,但是,在别人面前却没有那样的随便和自然,另外,当母亲怀抱婴儿用手轻轻的抚摸着婴儿的身体时,婴儿会立即流露出欢喜的情绪,微闭双眼,呼吸自然或面带微笑,注视着母亲的面部。从这些神情中,可以看出母爱对婴儿是一种美好、自然、安祥的享受,这种美感本身就有利于智力的发育。

  3—4岁的幼儿,已经学会了走路和自己动手做事,但是,在母亲身边时他们会表现得更活泼,更放心些,如果一旦离开母亲,他就会一会儿来看一次自己的母亲是否还在原位,如果在原位未动,孩子就会仍然放心地玩耍;如突然发现母亲不在原来的地方了,将有可能立即啼哭或者喊叫起来,表现出惊慌和不安全感。而这种恐惧和惊慌的情绪,是不利于智力发育的不良心理因素。

  上述这些现象,均说明了孩子对自己母亲的依赖性,以及孩子在母亲身边自由自在的思想情绪及毫无顾忌的行为。孩子从这种行为中,获得了无比的幸福和享受,这对早期的智力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对幼儿来讲,早期的物质营养供给虽然重要,但是,精神营养也不能缺少,如果只有物质营养的供给,而缺乏良好的心理情感,对周围事物的良好认识、感觉和自由自在的肢体运动刺激,也是不行的,也不利于智力的发育。

  目前,青年夫妇中双职工比例增加,家庭经济条件优越,许多人把出生后不久的孩子交给别人抚养。从工作方面讲,这样当然有利于工作,但是,如果从育儿、开发智力来讲,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会造成孩子缺乏应有的母爱,使孩子的智力不能达到应有的发展水平。要知道生和育都是父、母亲的责任,别人可以代替你照料孩子的生活,但代替不了母爱,这正是母亲的伟大之所在。因此,为了孩子的智力发育,那怕你工作再忙,经济条件再优越,也不应当把出生后不久的孩子完完全全交给保姆或其他人看管和培养。如果母亲长期与孩子分居,使孩子从小就体验不到母爱的感受,这必定会影响孩子智力的发展和行为性格的养成。

                                     返回顶端

回复
8#
发表于 12-24 15:54|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到目前为止,仍然有部分父母存在着有些孩子天生笨、有些孩子天生聪明的陈旧观念。有这种观念的人经常会表现出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这孩子天生笨,怎么培养也难以成才,任其自然就可以了;二是这孩子天生聪明,学什么都不费力,任其发展也能成才。实际上这两种观念都是错误的,片面的这些旧的观念都是在育儿之前就应当抛弃的。因为每个孩子在先天因素方面可能会有一点点的差别,但是相差很少。其实,人的智力主要是靠后天的培养。就智力的基础条件而言,脑细胞的数量及脑细胞的活动规律、方式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只是早期的开发利用程度不太一样。实践证明:人类许多能力需要早期开发和培养。大脑和智力的发育是有自己特殊规律的、有阶段性的,一旦失去了最佳的发育阶段,也就失去了开发培养的机会。大量的实践证明,即使是先天条件不是十分优秀的孩子,只要父母对他有信心,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进行早期的培养教育,也同样可以把他培养成为智力优秀的人,甚至培养成神童者也为数不少。??

  南京市一名普通工厂技术员周弘,对其聋哑女儿婷婷的成功教育就是近年来被世人倍加称赞的实例。他的女儿周婷婷生于1980年6月,出生后患有先天性耳聋,在他带着孩子四处求医,均无法治愈的情况下,决心以其慈母般的父爱之心,用赏识、鼓励的方法教育女儿,终于获得了惊人的成功。他的女儿在6岁时,就能认2 000个汉字,后来又从小学跳了二级;8岁时,会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千位数字;11岁时,被评为全国第二届十佳少年;16岁时成了中国第一位聋哑人少年大学生。曾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并在人民大会堂2 000人的表彰会上作了精彩的发言,引起了较大的轰动。一个先天性聋哑的儿童经过认真刻苦的培养,竟然能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其中说明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可能成才,关键在于如何对待和培养,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培养。在培养子女的时候,作为儿童的父母重要的是要记住,没有天生就笨的孩子,只要肯努力培养,每个孩子都能培养成为有用之才。注重早期教育的父母都熟悉德国威特的教育,1800年7月,威特出生于德国哈雷近郊的洛赫村。其父亲也叫威特,小威特出生后,生性愚钝,许多人都认为他是个傻子,连他的母亲都对他失去了信心,不过,他的父亲并没有失望,而是按照自己的教育观念实施着自己的早期教育计划。令人惊奇的是,没有多久这个傻孩子就轰动了周围的人们。老威特通过自己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努力,使小威特8岁时就能够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英语、拉丁语和希腊语六国语言,并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是擅长数学。9岁时考入德国莱比锡大学,未满14岁就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16岁时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婷婷和威特的教育证明,只有培养方法不得当的父母,没有培养不出来的孩子。世上没有天生的神童和超越凡人的圣贤,神童和圣贤之人也是经过父母的培养和自己的努力及日后的社会实践形成的,由于他们做出了一般人未能做出的成就,而成为天才和圣贤者。因此,育儿者要牢记,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力,但能否使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挥,主要靠育儿者正确的培养和帮助孩子自己主动去发掘。

  天才人物的形成大都与早期的培养有关,没有早期培养的基础,成人后就很难成才。但是强调早期培养,并不否定或排除成人后的努力,只有早期培养,没有日后的努力,也难以成功,二者是相互统一的,只是有了早期教育的基础,以后的成长更省力。当然也有早期教育的很好、智力潜能挖掘的也比较充分,但日后学习并不好、成人后工作没有成就的实例,这与培养没有关系。一是智力很好,没有很好的发挥,或没有用在工作学习之上;二是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懒惰,缺乏韧性,没有成才的理想和意志,这些都与智力没有关系。因此,培养智力要强调全面素质的提高,否则难以成才。

                                返回顶端

回复
9#
发表于 12-24 15:55|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早期教育是随着人们对脑科学的研究而提出来的,实践证明早期教育对人类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因为强调早期教育不但符合人类大脑智力发育的特点,而且这种特点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大量的实验及观察证实,如果幼儿大脑发育的最快时期(1~3岁)未能进行有效的早期教育,对大脑的潜能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这种损失将是永久的,以后再花费多么大的代价进行教育,也是无法弥补回来的,因为失去了最佳的开发培养的时机。??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各种动物潜能都有一个关键的最佳发育阶段,只有在这个阶段开发利用才能有好的发展效果;一旦失去这个最佳发育时期,在这个阶段缺乏应有的信息刺激,其功能就会永远的荒芜,如小鸡跟随母鸡的能力就是如此。据观察小鸡在孵化之后的4天之内,如果不把它放在母鸡的身边,不让其跟随母鸡,这个小鸡将永远失去跟随母鸡的能力。小鸡对母鸡叫声的识别能力的关键时期是在孵化后的8天内,如果在这段时间里不让其听到母鸡的叫声,即使以后时刻让母鸡在其身边并不断地叫,这个小鸡也永远难以形成识别母鸡叫声的能力。人类大脑的发育也有类似的特点,假如一个人的原有智能是100分,如果从胎儿到出生后一直按科学的方法对其实施合理的教育,使他的潜力得到全部发挥,他的智力就可以达到应有的水平——100分;但是如果从3岁之后才开始进行开发培养教育,即使花费再大的努力,这个孩子的智力也许最终能达到80分;如果从6岁开始教育,最多也只能达到60分。人类视网膜对光线的识别就是这样,如果出生后把一个婴儿放在很暗的环境中,让他看不到充足的光线,这个孩子成年后就会成弱视,无论以后如何培养,都永远无法提高视力。总之,教育开始得越早,智力潜能的发展就越充分;教育开始的越迟,智力潜能实现的比例就越小。这并非是理论性的推测,而是经过实践证明的现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科技迅速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了重要的优势地位。有关资料分析,这与日本比较重视早期教育有关。日本女孩在婚后,特别是有了孩子之后,大部分不再工作,而是专职培养孩子,有统计分析,日本80%的儿童接受早期教育,为日后的学校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人对世界著名的音乐天才进行调查发现,学习钢琴必须从5岁开始,拉小提琴要从3岁开始,否则就很难成才,学习母语,口语是1~3岁,书面语言6~7岁,学习外语要在10岁之前开始,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早在1941年美国两位教授就发表了有关从出生后即被抛弃的、由狼养育成活的少女成长的经历。在印度民间常有抛弃女婴的习惯,阿玛拉和卡玛拉就是出生后让其父母抛弃的,所幸运的是,她们被抛弃后被狼叼走,却没有被狼吃掉,而是被狼所收养,成为“狼孩”。当两个小“狼孩”被人救出狼穴时,根据测量评定,她们分别有2岁和7岁,人们分别为她们取名阿玛拉和卡玛拉。由于出生后一直和狼在一起生活,她们的胸肩、头部均长满了浓密的长毛,不会站立行走,和狼一样用四肢爬行,并且奔跑的速度很快,几乎与狼近似。双眼的视力,在夜间黑暗环境中看得十分清楚,但白天较差(已经适应了黑暗的环境),嗅觉也较人类灵敏,饮食习惯和狼几乎一样。这两个既不幸又幸运的女孩被人救出来以后,被送到米多纳普鲁孤儿院,选择优秀的专业人员,专门对她们进行正常人类的教养。阿玛拉在1年后死去,卡玛拉经过1年多的艰难训练方可以站立起来走路,用4年时间的耐心教育才记住了6个英语单词;7年后也只学会说45个单词;第九年因病而死去。这两个不幸女婴的悲惨故事向世人揭示了一个道理,智力开发必须在早期进行,失去了早期教育的时机将永远无法挽回。相反,如果早年接受了正常的教育,即使脱离了人类的正常生活,对智力水平的影响也不会太大。这也有实例被证明。日本曾有一名军人,名叫横井庄一,因战争流落到了远离人类的原始森林中,他在与世人隔绝的环境中生活了28年之久,尽管生活环境与动物没有两样,几乎没有与任何人类接触的机会。但是由于其幼年时接受了正常的儿童教育,当他再次回到人间后很快又恢复了人类的正常生活。除了对社会的了解落后之外,其智力并没有明显的改变。可见,人的许多能力的发育是有时间性的。??

                              返回顶端

回复
10#
发表于 12-24 15:56|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就在于其社会性,社会是一个有不同民族、不同观念和不同利益的群体,是由无数个人组成的。因此,人在社会上生存立足,要有所作为,首先就要学会协调人际关系,要对不同的人和事有着不同的协调能力,俗话说要左右逢缘。协调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但是每个人协调能力如何,与其童年的培养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老一辈革命家、深受人民爱戴的周恩来总理,无论生活在什么环境中,也无论与什么人相处,他都会出色地协调好与周围的关系,据说,就是受益于童年养母对他的培养和影响。他的养母生活在一个大家庭,兄递姐妹多,相互间经常有分歧和矛盾,养母经常出面调解。童年的周恩来跟随母亲耳闻目睹了一切,也 学会协调人事关系。??

  社会是一个具有各种复杂功能的整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大的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如红楼梦中描述的大观园。因此人无论是生活在家庭中或社会上,都应当具备与其他人同心合作的协调性。如果说儿童长大成人,离开父母家庭,顺利地走向社会,首先需要的是独立性的话,那么,在社会上要取得成功,精神愉快地适应家庭和社会生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需要的则是协调性。由此可见,独立性与协调性是十分重要的两种能力,二者是不偏颇和缺少的,因此对儿童要注意独立性地培养,更要注意协调性的培养。??

  一个人没有独立性不行,但是如果从儿童时期就过多的强调其独立性,而不注意协调性,不注意与他人协调关系或者听不进别人的正确意见,自以为是,与其他家庭成员不能协调共处,我行我素,那必然难以获得幸福的家庭生活;在社会上,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协调性,听不进周围同志的意见,就不可能去学习和借鉴他人的先进思想和经验,也就难以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因此作为父母,从儿童时期就要使孩子学会社会和家庭中的礼仪做法。在和别人相处中,要随时注意协调性,这对任何一个成功的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基本要求。??

  从表面上看,独立性与协调性似乎是相互矛盾的,但实际上并不矛盾,二者是统一的,都是为了使孩子更好的适应社会,提高其全面素质。当然,二者也都有一个限度问题,强调独立性是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以此促进智力发育;而强调协调性则是要培养良好的与他人相处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要在与人相处过程中,增长知识,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协调好关系,培养其在各种矛盾中寻求统一的能力,这其中既有方法、性格问题,也有智力问题。

  关于培养的方法,一是从小要让孩子多和同龄人在一起,接触的面越大小越好,不能把孩子关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二是小朋友在一起彼此不分你我,无论是玩具和食品,都要互通有无;三是一旦发生矛盾,要选择宽容和谦让的态度,不要让孩子记仇,要及时化解,不要相互的埋怨争谁是谁非;四是不要怕孩子们在一起会发生矛盾,一旦发生尽量在大人的协助下自己解决,大人最好不要参与其中;五是在孩子面前大人要做表率,处理好与周围人的关系。这种行为反射的作用对孩子的影响比专门的教育作用还要大。

                                  返回顶端

回复
11#
发表于 12-24 15:57|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隔壁邻居家的女儿刚刚三岁。

  一天,她妈妈高兴地对我说:“我们家囡囡将来肯定能成为舞蹈家,她一听到音乐就手舞足蹈的,瞧那兴奋劲,还很有节奏感呢!”说完问我要不要给宝宝报个舞蹈班培养一下。

  像囡囡妈这样的父母有很多,发现自己的宝宝喜欢随歌起舞或涂涂画画时,感到非常高兴,认为宝宝有某方面的艺术潜能。于是,急切地期望宝宝的艺术天赋能得以发展。

  注重宝宝的早期教育,关心宝宝的潜能发展,本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如果父母不适当地对待宝宝的艺术潜能,就有可能把它扼杀在摇篮中。以下3点,是培养宝宝艺术潜能时请父母注意的:

  切莫把宝宝的艺术潜能简单定位

  即使宝宝表现出扭扭唱唱或涂涂画画,也不能简单地推断说宝宝的艺术兴趣点就在画画或唱歌上。在宝宝的早期发展中,兴趣点有可能是多方面的,因为“儿童的艺术是儿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儿童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一种形式。因此,过早地、简单地把宝宝的艺术表现定位在某个方面,往往会造成宝宝片面发展,对大多数宝宝来说,强烈的某方面的艺术倾向并不很明显。

  大多数宝宝在早期的艺术表现是多方面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艺术兴趣,这也正是有的父母常常抱怨自己的宝宝一会喜欢画画,一会又喜欢弹琴的缘故。父母要仔细观察宝宝的艺术兴趣点,找出他的艺术敏感点,然后创设相应的环境,为宝宝艺术发展的潜在可能向现实转化提供条件。

  不要把发展艺术潜能同化为技能技巧的训练

  大多数父母希望自己的宝宝有某项艺术才能,或至少有点艺术气质,所以必须给予宝宝艺术方面的刺激,让宝宝的艺术潜能表露出来。这是对儿童潜能不信任的一种表现。著名思想家弗洛姆曾说,“……诸如艺术天才等这类更特殊的潜能,它们是种子,如果给予适当的发展条件,这些种子就会生长、并有所展现;但如果缺乏条件,它们就会夭折。这些条件中,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对宝宝生活有重大意义的人要信任宝宝的这些潜能。”因此,父母切莫追求单纯的技能刺激,盲目地相信运用某种开发教材或某类教具,就能使宝宝的艺术潜能得以发展。与其信任某些毫无根据的发展方案,倒不如信任自己的宝宝具有在一定环境下必将表露的艺术潜能。

  宝宝艺术潜能的发展重在艺术的审美体验

  有的父母往往追求宝宝艺术成果的体现,如会弹几首曲子,会画几幅画等;有的甚至过早追求过级考证。这些不仅不利于宝宝艺术潜能的发展,而且使宝宝失去了对艺术的兴趣。

  发展儿童的艺术潜能,关键在于培养宝宝对审美要素的感受力。可以有意识地创设环境,或带宝宝到大自然中感受现实生活中的色彩、线条、平衡、对称、节奏、韵律等美的要素。试想,如果没有生动的、活的审美源泉,何以激发宝宝内在的艺术潜能呢?

  父母要审慎对待宝宝的艺术潜能,对宝宝艺术潜能的发展切莫盲目跟风,以免宝宝的艺术幼芽在尚未绽放之前就已经枯萎。

                               返回顶端

回复
12#
发表于 12-24 15:58|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知觉是比感觉更深一层次的智力活动,是感觉的继续深入发展,是智力的另一种基本要素。知觉与感觉所不同的是,知觉是人对外界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而感觉仅是对某个事物片面的反映,局部印象把感觉到的东西在大脑中经过集中综合或组合起来形成了事物的整体形象,这就是知觉。也就是说知觉是感觉加上大脑对感觉材料的初步分析和综合而形成的整体印象。??

  知觉较感觉又前进了一步,已经构成了在感觉基础上的高一级认识的形成,一般来说先有感觉才有知觉,知觉以感觉为前提和起点。知觉虽然较感觉更高一个层次,但是必须以感觉为基础,只有对事物感觉的越全面越丰富,才能使知觉越完整越正确。从认识程度上讲,知觉也是初级的认识阶段,带有直接的性质,其认识的水平仍属于感觉阶段,是初步的,比较原始的,浮浅的有时也许会出现错误。但是知觉的过程是必须要经历的,没有这些初级阶段的认识,也就没有认识高级阶段的到来和产生。??

  每个人知觉能力的优劣虽然有先天成分,但主要是靠后天的培养。提高人体感受外界事物的能力及大脑的综合机能是通过后天培养获得的。另外,就是靠社会实践不断地积累经验,实践经验是知觉自动提高的基础。其次语言功能的提高也有重要作用,如对定义概念的认识理解就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才能使理解加深,认识正确。借助动词、形容词等会把事物的不同形象联系起来,加深理解,区别差异,会使知觉更快更准确,更加全面和完整。??

  培养孩子知觉的方法就是从小教孩子念儿歌、绕口令、诗词等,以区别不同概念的差异,另外要提高知觉能力,不要不断地让孩子在接触不同的事物和各种图形、图案,不同年龄的人及不同的表情、不同的动物及动物模型,一般而言,动态的带有声音的东西孩子更愿意接触。会引起兴趣、促进思考、加深认识这些都有助于知觉的发展。

                             返回顶端

回复
13#
发表于 12-24 15:59|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想像是一种能力,是大脑中已有的旧联系经过重新组合构成新的联系的过程。

  想像是以大脑记忆中已储存的某些形象为基础,经过分析与综合加工,再创造出新的事物形象。想像经常与联想相结合,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由现在感知到的事物想到尚未出现的事物。所谓“举一反三”,指的就是想像和联想。如当看到冰河,想到了有一天会解冻,从而联想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景象;农民从春耕可能想到秋天的丰收,这些都是简单的想像与联想。想像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活动。在同龄人中,一个人有无丰富的想像力,常常被看做是能否获得创造性成果的重要因素。想像力是智力水平高低的表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丰富的想像力有时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284页)。人们在鼓励青年人去完成一项重要任务或解决重大疑难问题的时候,总是让其树立起敢于想像、善于想像的意念;当他们因此而获得某些突破或成功时,人们总是把他们那种丰富的想像力视作智慧的表现。可见,想像力与智力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想像虽然是大脑的功能,但是想像能力主要来自后天的培养,特别是儿童的早期培养教育。当孩子具备了语言和运动能力(3~5岁)时,就开始逐渐地与外界接触,对大自然的各种现象常常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经常向大人问这问那,一些在大人看来很平常的事情,对他们却有巨大的吸引力,这正是儿童想像力发展的表现。在整个儿童时期,作为育儿者,不能把孩子的询问当成闲事而置之不理,而要不失时机的解答询问,鼓励孩子多问,并且要设法给孩子出题目去想去问,千万记住不要有厌烦的表示;而应当及时地给以启发诱导,以促使其想像力不断地发育成长。即使长大成人之后,想像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都应当随时启动和应用,使其永远保持应有生命力,这是一个人能否获得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基础。人类无数伟大的进步却是来自于最初大胆的想像,一个人也是如此,没有丰富的想像,就难以创造出惊人的奇迹。

                            返回顶端 

回复
14#
发表于 12-24 15:59|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每一个孩子天生就拥有天才般可拓展的巨大潜能,要想培育一个天才儿童,家长要做的只是去开启孩子与生俱有的心灵宝库。但是大多数家长总是会在不知不觉间忘记自己的使命,落入陷阱,认为只有谆谆教导才是教育。身为家长,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陷入这样的误区。育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愉快地度过每一天,家长要开开心心,孩子也要开开心心。??

  但是,望子成龙过于心切的家长,往往会不自觉地对孩子施行过分的教导,一味地灌输。开启孩子心灵宝库的钥匙是什么呢?——就是要放轻松。过分地焦躁和不安,认为自己的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样的做法万万不可取。妈妈应该彻底地放松身心,常常爱抚自己的孩子,多多向孩子传递爱的讯息,这样家长和孩子的心灵就会互相沟通,然后才能打开孩子心灵宝库的大门。??

  在心灵的宝库中,我们会发现丰富的宝藏,这宝藏不仅在孩子的心里,更在妈妈的心中。正是这些宝藏本身成就了真正出色的幼儿教育。妈妈也好,孩子也好,都应该保持一种轻松愉快的状态,而这种轻松愉快的状态也正是良好教育的标志。妈妈们千万要记住,一定要努力开启孩子心灵宝库的大门。??

  有的母亲虽然知道上述教育的重要性,但却苦于不得要领而无法做到。那么试着拥抱你的孩子,紧紧的拥抱会让母子的心灵相通,或许这就是你开始对孩子施行心灵教育的第一步。??

  可有时候,母亲就是无法达到与孩子心灵相通的状态。??

  那么就请母亲们回顾一下自己的育儿历程。当孩子还是胎儿的时候,妈妈有没有心情愉快地度过每一天?有没有向腹中的孩子传达你对他无尽的爱意?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后,妈妈有没有紧紧地抱着他,爱抚他,和他交流说话?有没有经常称赞他?或者曾经心情焦躁不安?曾经觉得带孩子很辛苦,认为自己的孩子一点也不可爱?或者对孩子放任不管,置之不理?又或者认为自己的孩子发育得不好而满心烦恼???

  如果你觉得自己在育儿方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无法应对的问题,那么就表明你和孩子还没有做到心心相印。请记住,只有与妈妈心灵相通的孩子才可以充分发挥出优秀的才能。试着紧紧地抱着你的孩子,慢慢地你就会发觉自己与孩子的心灵有了沟通,不出数日你就会觉察到孩子有了飞跃性的进步。一个天真烂漫、惹人怜爱的孩子出现在你面前。

                            返回顶端 

回复
15#
发表于 12-24 16:00|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最近,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开始教他们读书、写字、计算,已经成了一种非常流行的趋势。和过去相比,如今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各种竞争日趋激烈,因此要求人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拥有更高的智慧。在这种社会现实中,父母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为如何培养并提高他们的智力而殚精竭虑,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那么,学习能力和智力真正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难道仅仅就是简单地读书、写字和数数吗?我想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真正应该得到重视的是如何使孩子们对新知识和新事物产生兴趣、并有能力使它们为我所用。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富有逻辑性、创意性的思维能力。可是,许多父母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的思维方式虽然主要是非逻辑性的,但他们在构建自身幻想空间等需要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方面却远远超过了大人们。这一阶段的孩子对事物做出自己特有解释的能力非常突出,他们可以非常敏锐地指出,大人们所忽视了的某些部分。所以,我非常怀疑,那些让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们死记硬背一些枯燥的文字和数字的早期教育法,到底能有什么样的效果。

  我经历过这样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我大儿子景慕5周岁的时候,幼儿园的老师们就开始教孩子们认数了。回家以后,他就开始到处乱写乱画。当我看到他把“2”字写反了的时候,我就告诉他,正确的应该怎么写,没想到孩子却说:“妈妈,可是我更喜欢鸭子的样子呀。”也就是说,孩子把“2”想象成鸭子的样子了。

  实际上,对于刚满5周岁的孩子来说,数字“2”到底代表什么意思并不重要。相反,他们能把这个数字,和在不久前观察到的鸭子的形象联想起来,进行非常有意思的想象的能力倒更为重要。如果你一味强迫他们正确地背诵、书写这些枯燥无味的数字,他们当然会感到非常厌烦。如果父母不明白这个道理,通过训斥甚至惩罚的方法硬要教给他们这些“知识”,他们很可能就会因此对学习完全失去兴趣。

  “我们家的孩子非常喜欢写字和数数。没有人强迫他,他自己就愿意去学。”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母亲,以一种夸耀的口气、得意洋洋地向周围的人说这样一些很可能会让你感到垂头丧气的话(如果你的孩子在这方面做的并不是很好),然而,这时我反而会担心:孩子在非常幼小的时候就对文字和数字产生了“超常”的兴趣,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患上了“自闭症”类型的某种心理疾病。

  对于这样的一些孩子,他们为了得到母亲的爱和关心,即使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感到非常吃力,他们还是会欣然采取为妈妈所喜欢的这种方式,努力认真地去背诵、去记忆……。可是,在很多时候,母亲却会误认为孩子这么做完全是因为他们自己喜欢。同时,她们还很有可能认为,当孩子这么做的时候,一定是比较轻松和容易的(当然这可能只是母亲一厢情愿的错觉)。于是,她们就会不断加大孩子们的学习强度。结果,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孩子们一看到学习方面的“刺激”,就会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当他们进入学校,正式开始学习的时候,在遇到比较难一些的学习内容的时候,很可能会轻易地放弃。

  当然,如果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在智力方面确实比别的孩子低下,或者是因为他存在学习方面的障碍,当他长到一定的年龄时,学习能力还是非常低下时,父母就需要找专家去寻求他们的帮助了。如果孩子还不到6周岁,并且也没有其他明显的发育问题,只是对父母给予的学习方面的刺激不感兴趣,父母就没必要过于着急和担心。相反,父母们要尽可能地经常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就他们所感兴趣的事情和他们进行对话和交流,使孩子们能够展示出他们自身的想法和思维逻辑。做父母的对这件事情要从内心感到兴趣,并给孩子们以积极的支持和引导。

  学习能力指的并不是死记硬背一些单词和数字的能力,而是能够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站在这个角度上看问题的话,我认为在孩子们上小学的前一年开始教他们认字就可以了。当然,如果你的孩子在比这更早的时期,在没有大人强迫的情况下,自己自然而然、心甘情愿地学认字的话,那也没有阻止他们的必要。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对某件事情表现出非常多的好奇和关心,同时又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能力的话,大人们在不过于着急、拔苗助长的前提下,是可以慢慢地教孩子们学习一些东西的。

  总之,如果你认为只有多读书,头脑才会聪明、学习才会好,然后就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从很早的时候起开始教孩子们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是非常没有必要的。因为孩子们越是幼小,你教他们读书、认字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多,效果也越差。

  在前面的章节我已经提到过,我的大儿子是在临上小学的两个月前才开始学习认字的。即便如此,他学的也不比其他的孩子差,非常顺利就进入了小学。如果我从他还很小的时候起,就强迫他学习写字、数数的话,恐怕是收不到这么好的效果的。

  相反,因为幼儿园的老师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认字了,所以我的小儿子当时好像感到特别吃力,让我非常担心。可是,因为其他的孩子都在学,也不好让他一个人不学。同时,在我们家附近又没有一个可以不教孩子们识字的幼儿园;所以尽管他有时又哭又闹,我也没有其他好的办法可想,只能随机应变了。

  如果你现在已经开始教你的孩子识字了,那么就请认真地想一想:孩子开始学习的时期是不是有些早,你的做法是不是就像让连走路都不会的孩子学习骑自行车一样呢?

                               返回顶端 

回复
30 篇,显示:1 - 15篇 
社区导航
同龄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