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同龄圈 育儿你造吗 好好ci 流行时尚 女人心情 败家妈妈 孕期话题 准备怀孕 幸福母乳站 幼儿护理
查看:2k|回复:3

孩子患转换障碍(癔症)的原因

回帖 发帖
发表于 09-06 16:07|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转换性障碍的发生与遗传、个性特征、心理刺激等因素有关,可概括为:在某种性格基础上,因精神受到刺激而发病。

    (一)遗传因素

    国外资料表明,癔症患者的近亲中本症发生率为1.7%7.3%,较一般居民高,女性一级亲属中发生率为20%。我国福建地区报道患者具有阳性家族史者占24%0由此提示遗传因素对部分患者来说比精神因素更为重要。

    (二)性格特征

    1.高度情感性  患者平时情绪偏向幼稚,易波动、任性、急躁易怒、敏感多疑,常因微小琐事而发脾气或哭泣。情感反应过分强烈,易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往往带有夸张和戏剧性色彩,对人对事也易感情用事。小韵平时性格内向,胆小,情绪不稳定,对家人依赖性较大,容易为小事哭泣。

    2.高度暗示性  当患者很轻易地接受周围人的言语、行动、态度等影响,并产生相应的联想和反应时,称暗示;当自身的某些感觉不适产生某种相应的联想和反应时,称自我暗示。暗示性取决于病人的情感倾向,如对某件事或某个人具有情感倾向性,则易受暗示。

    3.高度自我显示性  具有自我中心倾向,往往过分夸耀和显示自己,喜欢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病后主要表现为夸大症状,祈求同情。

    4.丰富幻想性  富于幻想,其幻想内容生动,在强烈情感影响下易把现实与幻想相互混淆,给人以说谎的印象。

    上述四点突出而典型者称癔症性病态人格。患者的性格特征于病后显得更加突出。

    (三)精神因素

    一般多由于急性精神创伤性刺激引起,亦可由持久的难以解决的人际矛盾或内心痛苦引起,尤其是气愤与悲哀不能发泄时,常导致疾病的突然发生。一般说来,精神症状常常由明显而强烈的情感因素引起,躯体症状多由暗示或自我暗示引起,首次发病的精神因素常决定以后发病的形式、症状特点、病程和转归。再发时精神刺激强度虽不大,甚至客观上无明显原因,因触景生情,由联想激起与初次发病时同样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反应,而出现模式相似的症状表现。

    大多数患儿可以在负性精神因素作用下急性发病,如被人打骂、被老师家长批评、父母争吵或离异、迁居等。

    中学生特别是中学女生,由于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的关系,在中学校园这一高密度信息刺激、群体作用强烈、亲人远离的生活情景中,需独立应对的生活事件增多,在应对能力还未来得及提高、情感依赖还很强的情况下,癔症发作的比例远高于普通人群。

    (四)社会文化因素

    1.教养因素  父母溺爱、过度保护,使儿童变得任性,一旦受到挫折,缺乏应有的承受能力,常常是发病的基础。

    2.文化因素  转换性障碍患者常来自农村、教育水平和经济条件较低的区域,由于信息闭塞、知识水平较低,这些人群更容易受迷信和偏见的影响。

    (五)躯体因素

    在某些躯体疾病或躯体状况不佳时,某些因素能引起大脑皮层功能减弱而成为转换性障碍的发病条件,如颅脑外伤、急性发热性疾病、妊娠期或月经期等。

    社会文化因素、内在心理因素、次级获益因素、遗传因素和情境因素对转换性障碍的发生有综合作用。普通的社会文化准则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直接或间接地表达自己的心理冲动和需要,同时也决定着患者发病的类型。患者所处的文化背景也影响着他们“选择”不同的发病症状。在转换性障碍的病因中,内在心理因素和次级获益因素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内在心理因素包含了初级获益因素,只有当转换性障碍出现,并使患者暂时远离不愉快的感情冲突的感受时,才会发生作用,然而,当转换性障碍出现后,患者可能回避从事令人生厌的活动,同时引起他人的关注和帮助,这时,次级获益因素便起着一定的作用。根据一些研究表明,如果医护人员突然对类似的疾病表现出认可的态度或提供更多的有关情况时,遗传因素就会使患者对转换性障碍的症状作出调整。最后,情境因素可能引起个体内心的或人际的冲突。

    (六)流行性癔症的诱发因素

    1.环境因素  如光明中学,宿舍熄灯是8点半,从熄灯到入睡,学生需要1个小时左右,这段时间她们似睡非睡,心里波动异常明显,加上不熟悉的环境、窗外不安全因素(没有安全栏杆、树影、异常的声音等)造成恐惧感,增强了体内的应激水平,导致发病。再如安徽疫苗事件,学生提前知道要打预防针,从前一天就开始紧张,当医生拿着药箱进教室,将药发给学生,看到正在注射药的同学的痛苦表情,紧张气氛在一步步加深。在紧张气氛中等待的过程,是一种心理煎熬,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心理脆弱的孩子开始感觉头痛,呼吸不畅,心理暗示就开始起作用了。老师和注射药物工作人员对学生躯体情况的询问加重了心理暗示作用。回到家中,家长还会反复关心,询问有何不舒服,心理暗示逐渐升级。

    2.学校的老师从爱护学生的愿望出发,但由于方法不适当反而起误导作用。如发生在某市的一次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因接种后的次日学校要进行期中考试,班主任在班会上说:凡接种疫苗后有头痛、头晕的可以不参加期中考试,请同学们举手。结果全班有90%的同学都举手,诉说接种疫苗有反应。实际上接种疫苗后真正有躯体反应的只有23位学生。

3.新闻媒体失实的夸大渲染,在社会上造成的影响,反馈到儿童家长那儿,家长再不加分析地暗示到儿童中,则加剧了病情。新闻媒体在缺乏科学依据情况下的炒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不适当的治疗,加重了暗示因素,是引发事态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发表于 09-06 16:09|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自己吧自己吓出病来,真是有意思。。

回复
3#
发表于 09-06 16:11|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人在紧张的环境下,想上厕所啊之类的问问题,都是心理问题在生理上的体现

回复
4#
发表于 09-06 16:12|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人云亦云,三人说虎,舆论的压力真是够厉害的

回复
社区导航
同龄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