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同龄圈 育儿你造吗 好好ci 流行时尚 女人心情 败家妈妈 孕期话题 准备怀孕 幸福母乳站 幼儿护理
查看:3k|回复:3

儿童行为矫正运用指导语的策略

回帖 发帖
发表于 05-19 10:02|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一、指导语及其运用

    指导语是为了控制行为而呈现的言语刺激,包括口头指导语和书面指导语。很明显,作为一种行为控制的方法,其使用可追溯到人们彼此间的信息交流,“这条路前面有只狼”或更简单,“狼”也许就是指导人们逃避危险的原始指导语的范例。孩子们也从小接受指导语的控制,如“饭前要洗手”,“不要撒谎”等等。今天,几乎人人都在生活中经常性地使用指导语,因而许多人并没有对它予以足够的重视。例如,当小学老师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若老师忘记让学生回答后坐下,则学生会一直站着,直到老师发出“请坐”的指导语为止。这其实就是一个指导语控制行为的最普通的例子,但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尽管指导语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行为矫正技术,但有时也会因为它解决不了某些行为问题而被排斥使用。我们常常会听到许多家长抱怨:“我不知道告诉过他()多少次,要按时做好作业(不要乱放东西、不要很迟回家、要讲卫生等),但他从来不听。”父母发出指令,孩子不听,这只说明这类指导语无效。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①父母没有一致地强化孩子的良好反应,②没有用指导语来消退那些不正确的反应,⑧父母运用指导语意见不一。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犯的另一种错误是忽视使用指导语。例如某研究人员A在一所弱智学校进行研究时发现,一个在厨房工作的弱智女孩B经常在洗餐具之后把所有的盘子、杯子、碗及筷子都堆在一起。A决定用社会赞赏而不是用指导语来进行强化,以使B能把盘子、杯子、碗以及筷子等分放各处。每餐过后,A都准时地站在厨房外,当B将所有餐具都堆在一处时就不看她,而当她把东西正确地分放时,就向她微笑、点头,表示赞赏。几天之后,A发现B几乎没有什么进步。这时,一个护理人员来到厨房,问A想要做什么?A告诉她意图之后,她马上说:  “这不是很容易吗?B,从现在起,你把盘子放在这儿,把杯子放在那儿,把碗放在……”果然,B从此就这样做了。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如果要求别人做某事时,首先应尽量说清楚问题。当然这种方法并不总是有效的,或许他一时会不理解,或许他一时难以做到。但一旦指导语发挥作用,它将使行为发生巨大的变化。当然为了使行为在较高水平上加以保持,应当将指导语与强化或其他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忽视使用指导语的一种典型现象是,当教师很忙并且不希望被学生打扰时,教师常常使用消退的方法,即对任何试图同他们讲话的学生都采取冷漠的态度。这样做确实可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使得想同他们讲话的学生的言语行为减少或消失。然而,如果教师利用指导语——在自己的办公室门上挂上“请勿打扰”的牌子,则不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收到同样的效果,而且还可以减少学生的不满情绪。

    、运用指导语强化行为的实施案例

美国行为矫正家格林和托马斯报告了一个运用指导语改进强化程序的强化效果的例子。他们设计了一个强化程序来帮助一位三年级教师维持课堂纪律。该教师有34名学生,其中有9名学生患有不能静坐和注意分散等特殊问题行为。他们经常争吵喊叫、殴打其他同学,常用力敲桌椅并不经允许就擅离教室。格林和托马斯决定在每天上午900~1000的口语和作文课期间对学生进行研究。首先记录这些学生的“工作行为”的基线水平。工作行为包括:①在教师讲课其间,在其座位上保持安静并注视教师;②在作业期间,要写一个故事,画一张画,或表演由教师描述过的任何活动。在10天的基线观察期内,9个问题儿童的工作时间少于一半(总平均为496)

    根据上述情况,教师替学生引进了一个强化系统。这个系统包括自我评价和良好行为的自我记录,以及强化的自我确定和自我实施。教师把带有几排方格的10×12厘米的纸板发给每个儿童,每排方格记录一星期中每一天的情况。同时将工作行为的定义和内容向他们解释清楚,并告诉孩子们,在上课期间他们会听到几次“嘟嘟”声,如果声音响的时候他认为自己在工作,就可在方格内打一个“√”。教室附近设置了一个强化室,里面放有大量的游戏器材和玩具,学生们可以兑换相应的在强化室内自由玩耍的时间。1个“√”兑换1分钟自由时间。发音器平均每3分钟发出一次“嘟嘟”声。观察者记录了9个问题学生的工作行为(在他们不知道的情况下)。结果表明这个程序导致9个问题学生的工作行为平均增加到693(比基线提高了近20%)。这个程序施行10天后,撤离程序。10天后,9个问题儿童的工作行为又平均下降到5078%。

上述自我控制程序确实导致了问题学生的进步,但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仍有30%的时间没有从事工作行为。经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点:①当教师从一种任务转向另一种任务时,儿童们常常表现出迷惑不解。因此,当一声“嘟嘟”响起时,他们很难确定他们是否在工作。为了克服这种可能的混淆,研究者和教师决定加强指导语的使用,以标明适当的工作。

因此做了一块大卡片,其中用红的大字在一面上印出:

    看这张卡片

    安静地坐在位置上

在另一面,用绿字印出:

    在你的位置上做作业

    在你的本子上书写

    看黑板上的字

②可能是声音发出的周期太长。随后,自我控制系统重新实施,但出现两点变化:一是教师使用指导语卡片以提供需要做的工作行为的线索。当“嘟嘟”声响起时,要求孩子们只有当他们在按照卡片上所写之事工作时,才可以划写他们自己的工作行为;二是声响的周期平均改为每2分钟一次。这些变化导致9个儿童的工作行为增加到9111%。无疑,指导语的效果是明显的。

2#
发表于 05-19 10:04|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指导语是不是命令啊?儿童会听从这些命令吗?

回复
3#
发表于 05-19 10:06|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案例的情况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同,这个研究案例的情况很是特别

回复
4#
发表于 05-19 10:07| 只看楼主| 倒序看帖| 发送站内信

这是我看过的最没用的方法了,靠所谓的指导语根本就没有可能对儿童的行为为进行矫正。

回复
社区导航
同龄宝宝